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孔子游学之旅
来源:西青信息港 作者:刘炜 编辑:韩璐 日期:2021-09-10
内容提要:

  孔子花了十四年时间周游列国,后来的孟子、韩非子乃至司马迁都争相效仿他,皆有着丰富的游学经历。

  在游学列国前,孔子担任鲁国大司寇,负责实践法律法令,处理司法事宜,此外还代理过国相一职。在其治理下,鲁国社会安宁、上下有序。在和齐国的会盟中,孔子又敢于引用礼法据理力争,迫使齐国不得不向鲁国谢罪并退还先前侵占的领土。

  彼时鲁国国君大权旁落,季桓子等三位专权的士大夫为所欲为,在封地私邑内修建了高大的城墙,其家臣于墙内横行跋扈,这些私邑逐渐成为了鲁国的“国中国”。孔子向国君鲁定公建议拆毁城墙,史称“堕三都”。堕三都初期顺利,但中间引发士大夫家臣兵变,鲁国国都曲阜亦受波及,拆毁私邑城墙一事最后半途而废。堕三都的失败、与士大夫的交恶,让孔子在鲁国的地位变得不利起来。加之齐国落井下石,以美女、宝马赠与鲁定公,鲁定公每日沉溺于声色犬马,懒于处理政务,让孔子倍感失望。不久后,鲁国举行郊祭大典,按照礼法,郊祭结束后孔子应该分到祭肉,而季桓子却从中作梗未将祭肉分与孔子,其目的在于拒绝承认孔子的政治地位将其排挤出权力中心。孔子原本就重尊卑礼序,讲求名正言顺,鉴于继续留在鲁国只会自讨没趣,五十五岁的他决定携弟子出游,这就是孔子“周游列国”的背景原因。

  依据《史记·孔子世家》等典籍所载,孔子到访的诸侯国有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足迹分布大体以今河南省为主。为实现理想抱负,孔子每到一国便向国君推行“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即以道德教化百姓,建立等级维系秩序。遗憾的是,彼时周王室日渐式微,列国间征伐不断,与自然界动物间的弱肉强食的法则无二,没人会对孔子所提倡的道德学问和礼乐之治感兴趣。在周游的诸国中,其中卫国到访次数最多,卫灵公起初愿意重用这位大贤,但因小人进馋而作罢。如果说在卫国只是政治抱负无法实现,那么孔子周游其他列国时更是厄运连连。比如前往陈国途中被误认作是恶人而遭到拘禁;在宋国演习礼仪时被歹人追杀;在郑国时和弟子走散,独自落魄的样子被郑人嘲讽“累累若丧家之狗”。游学后期遭遇的陈、蔡之困更是一次巨大打击:陈、蔡两国为阻止楚国得到孔子而派兵将其困住,史载孔子“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几乎陷入死亡的境地。简言之,孔子的游学之旅很是艰辛。

  游学之旅虽然艰辛无奈,但也不是全无收获。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游学可以极大地增长学识见闻、升华人生境界,很多真知灼见就是在游学过程中总结而出,《论语》中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便是最好的证明。同时,孔子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旅途愈艰辛,他的胸襟便愈豁达。被郑人嘲讽为丧家之狗时还能笑着自嘲“然哉!然哉!”;在叶地听到叶公跟子路打听自己的为人,孔子自行答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奋学习以致废寝忘食、快乐起来忘记忧愁忘记衰老,这算是他游学当中以苦为乐的真实写照;被困于陈、蔡之际依旧始终坚守“君子固穷”的高尚理念;编订编年体史书《春秋》,“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晚年归鲁后的孔子潜心著书,最后在鲁国而卒。今天再来回看孔子周游列国之旅,虽然肇起流亡,但并非单纯的政治避难,孔子始终抱有一份天下大同的救世理念,一份以道义为己任的担当意识,他的思想境界在游学当中得以升华充实,为了理想而不息奔走的事迹更被后人铭记与敬仰。而穷其一生所创立的儒学思想,即使时代更迭也未能将其遗留在历史角落,相反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原标题: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