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
||
8月15日,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早晨》节目播出人物专题“运河名镇的古诗文化挖掘人”,讲述了天津西青杨柳青古诗文化挖掘人冯立,秉承着对家乡的热爱,历经千辛万苦,整理出1100多首与西青相关的古诗词,编写出《西青区古诗词集萃》的经历。 让我们跟随西青文史专家冯立老师的讲述,感受他对家乡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深沉的热爱,了解他致力于挖掘史料、破解难题、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动人故事。 地处天津市西青区的杨柳青,是京杭大运河畔的历史文化名镇。过去,南来北往的文人雅客,曾在这里留下众多诗篇。从小喝着运河水长大的冯立,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利用大量业余时间查阅古籍,搜集、整理出1100多首与西青相关的古诗词,编写《西青区古诗词集萃》,成为留给后人的文化瑰宝。请听记者张歆、巩胜男采制的专题报道:《运河名镇的古诗文化挖掘人》。 村旗夸酒莲花白, 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路客, 故乡回首几长亭。 在西青区档案馆民俗文化展区,一幅以中国水墨画为背景的电子屏幕上,展示的是吴承恩诗作《杨柳青》。 (这首诗是由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所创作的,名字叫做《杨柳青》。当年吴承恩乘船饱览古镇美景,品尝莲花酥鱼,畅饮莲花白美酒,即兴赋诗。玉笛飞声,诗人如痴如醉。莲花淀里莲花白,运河岸边杨柳青……) 这首来自明代的古诗,正是冯立多年来搜集、整理古诗词过程中获得的珍贵作品。 40出头的冯立,是西青区档案馆的一名工作人员,他中等身材,带着明显的书卷气。从小就在运河边的杨柳青镇长大,一说起自己的家乡,他就打开了话匣子: (我现在还记得,当时我是上中学的时候,几乎每天走,那是叫老塘子胡同。老塘子胡同,它两边都是青砖的建筑,特别是下着小雨的时候,有一种特别静谧、文雅的那种感觉!既有古旧的那种感觉,又有渗透着一种文化的那种气息在里边。) 在冯立的心中,临河而建、依河而兴的杨柳青,有着太多独特的魅力。不仅是那幅细雨中的唯美画面,南来北往的客商、工匠、文人雅士,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印记。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儿时的美好记忆已经逐渐模糊。直到很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冯立读到了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的《海鸥小谱》,里面有着一段对杨柳青的记载: (赵执信字秋谷,他曾经写过一段:“杨柳青啊临漕河,人家皆曲折随水,比屋如绣,树色郁然,风景可恋。”这是清代康熙年间的杨柳青的景象,在我小的时候杨柳青仍然是这种景象。漕河就是运河嘛。它临着运河,人家曲折随水,这话就说房屋建筑它都是随着运河的曲折的弯儿来的。杨柳青大多数房子,它是垂直于运河的,胡同也是垂直于运河的,这样汲水方便,过去都是喝运河水嘛。“房屋如绣”,这个“绣”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它特别密集,再有一个就是特别精美,如刺绣。“树色郁然”,郁郁葱葱的。所以你可以想象得出来,这密集的房屋,跟自然景观它都是融合在一起的,“风景可恋”,特别漂亮。) 这几句话,收录于赵执信的《海鸥小谱》。时年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年),赵执信43岁,《海鸥小谱》正是赵执信于天津所作,成于中秋之后,离津之前。 三言两语,也勾起了冯立更多的回忆,让那时光长河中的运河名镇变得更加清晰生动。那时,冯立的心中就有了一个隐约的想法:如果能够找到更多跟家乡有关的诗词,就可以让后人从字里行间中读懂那时的人文地貌、风土人情。 真正将这个想法付诸实践,还是在2012年,那一年,西青区委、区政府组织的“寻根大运河”文化发掘、采风活动正式启动,包括冯立在内的历史文化学者、新闻记者组成 “寻根大运河”天津采访团,开启了一场针对大运河的寻根溯源之旅。正是这次的旅程,让冯立下定了决心: (我们2012年寻根大运河的时候走到了沧州,沧州正搞它的古诗词的集成。然后我们寻根大运河的团长王洪海老师就问当地的专家,就说如果你们发现了涉及杨柳青的这古诗词就提供给我们,结果一家一次提供给我们20多首。但是这之前,我们包括各种杨柳青的地方的史志上、包括西青文史啊、西青区志这些,加在一起有80多首。) 从那之后,冯立致力于搜集历朝历代中,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查找古诗的过程,除了那些名气较大、流传较广的诗作,越往下深挖,就越棘手: (查资料是有一套方法的,我们想到杨柳青,它的其他的名字叫柳口、杨青驿,这些都是。王振良先生就跟我说,他说过去好多岭南的士子,他们赶考都得经过杨柳青,往往留下诗篇。他说你就找找岭南的士子的诗集。然后就找,岭南的专门有一个叫《清代稿抄本》。几十本,我挨页地翻,找到了一首。在大海捞针的过程中人是非常难受的,让人有一种煎熬感,这个过程当中是连厕所都不愿意上,在那一坐有可能就是一整天。) 在查找古诗的过程中,冯立还发现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历时几百年,一些流传下来的古诗,即便进入了历史文献,记录下来的内容也有差错。如何对它们进行考证,是摆在他面前的又一个难题: (像其中清代诗人汪楫的《剥粮船》这首诗,第一首第一句像我们本地的一些文献记载着,就写成了“船去人空厨无烟”,他的原诗里边原诗是“船空人去厨无烟”,就写颠倒了。这一首诗,我一定要找到它的原始出处,其他的古籍,引用的都不算。我就要看他的原文,原文是怎么写的。作者,就是汪楫。那么我就找汪楫,他的诗集叫《观海集》,然后我就要到网上去找他《观海集》的古文影印本,就是它的原著,然后拍照给放在那上面。然后挨个字跟原来的记载的诗对照。影印书是图片的形式,搜不到文字,先要找到这本书,在这本书里再找,非常难找。) 历时近十年,冯立共搜集、整理涉及西青的古诗词超过1100首,时间跨度从元代到清代,其中不乏程敏政、于慎行、孔尚任、翁方纲这样的高官名士。在搜集、整理古诗词的过程中,冯立也获得了不少意外的惊喜,将杨柳青这一地名来历的年限在现有文献记载的基础上再次向前推进,算是其中之一: (过去一直认为最早杨柳青这个名字在古籍中出现是揭傒斯的《杨柳青谣》,实际上不是。最早的记载是哪儿了?当时我们寻根大运河活动发掘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就发现了,元代的著名的诗人袁桷,实际上是最早记录杨柳青这个名字的。这是在乾隆年间出版的《日下旧闻考》当中就发现,然后我们一直找到这个袁桷的诗作叫《清容居士集》,从这里边发现“朱窝杨柳青诗五首”,元代的。就是说,最晚最晚在袁桷时候,杨柳青这三个字,就已经出现了。他是揭傒斯在文学上的长辈,原话叫他的先路之导,就是导师的意思。) 今年2月,由冯立担任主编的《西青区古诗词集萃》正式出版,第一章就收录了袁桷的五首五言绝句,是目前发现的杨柳青之名在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如今,冯立仍在继续他的古诗词挖掘之旅,不仅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我是在杨柳青出生的,我要去把这些古诗发掘出来,这些诗词也好,历史文化资源也好,对我来说不只是几行文字,不只是古人的闲情雅致,历史文化资源它背后的根本,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希望通过这些文史工作,推动我们的社会,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真正地认识我们的根脉。)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