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健康 |
|
||
|
||
在很多人眼中,拔牙似乎是一件小事。无论是乳牙,还是复杂的阻生智齿,人们的关心点总是集中在“拔牙疼不疼”上,却忽略了拔牙潜藏的高风险。 事实上,拔牙和个人体质、时机等都有关联。盲目拔牙,可能诱发颅内感染等风险。 拔牙可能导致颅内感染 牙齿具有复杂的结构,是唯一硬组织在外的器官。对于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人来说,拔牙是对身体的一场考验,在临床病例报告中曾出现过很严重的拔牙并发症。 拔牙引发脑死亡 2021年5月,广西南宁一名5岁女孩玩耍时不小心碰到大牙,导致牙齿松动。在拔牙过程中,出血不止导致孩子因失血过多而休克。 经专家会诊,初步诊断这名小女孩患有先天性颌骨中心性血管瘤。牙齿拔除后,其下方的血管瘤破裂导致大出血,随后引发脑出血,最后脑死亡。 拔牙致颅内感染 2020年初,广东肇庆28岁的王先生因智齿发炎、疼痛难忍,便在家附近的牙科诊所拔牙。但随后的第二天,王先生便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并且随着时间加重。 为寻求进一步治疗,3月下旬,经过多次检查,王先生被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导致的硬膜下脓肿并形成脑疝。 专家解释,拔牙前后如果没有仔细护理,特别在炎症急性期,口腔细菌非常容易通过血液或者直接“跑到”鼻窦及颅内,导致脑脓肿或硬脑膜下积脓发生。 因此,拔牙并非小事。一旦身体条件不适合拔牙或拔牙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引发较严重的并发症。 建议拔牙尽量选择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在拔牙后留有一段休息时间,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有些人则要与相关科室沟通后再决定能否拔牙。 拔牙后并非一劳永逸,后续还要经历一个阶段的肿胀和疼痛。临床上,拔牙引起的创伤性肿胀是机体对机械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 正常拔牙造成的肿胀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步消退,术后第5天基本消失。 若超过3天肿胀不能缓解,且伴有剧烈疼痛,应及时复诊。 拔牙术后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术后口腔卫生不佳,食物残渣等在拔牙窝内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形成局部肿胀和大量感染性肉芽。 3类人群拔牙有“特殊禁忌” 拔牙并非人人适合,在拔牙前应该告知医生个人的身体情况。通常情况下,有下列情况就不适宜拔牙:
除了上述不适原则,不同人群还有一些拔牙禁忌: 1 女性 女性因为雌激素变化等原因,拔牙时要避开以下4个时间点:
2 老年人 对于老年人来说,拔牙有两大风险:升高血压和影响心率。因此这类人群拔牙,要分不同疾病或服药情况来看:
对于超过70岁的老人、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拔牙禁忌证的患者,建议拔牙前至少要进行两项检查:测心电图和抽血化验,以评估是否适合拔牙。 3 儿童 对儿童来说,乳牙如在6岁以前不松动,但有牙体病变的,应进行治疗,而不应轻易拔掉。 另外,因为口腔治疗时需要患者坚持张着嘴,相比成年人,儿童更加难以适应。加上对治疗、疼痛的恐惧,一些孩子配合度非常低。因此选择全麻治疗时,需要麻醉师科学掌握好剂量。 拔牙前、中、后, 分别要注意什么? 科学拔牙,除了需要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还要做到以下生活细节,既能减轻疼痛感,也能避免口腔或其他身体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牵连。 拔牙前 保证充足睡眠,照常进食。如果拔除的是有炎症的牙齿、牙根,拔牙前2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以防术后感染。 应仔细刷牙、漱口,清洁口腔,对于牙结石较多的患者,建议拔牙前进行清除。 拔牙最好选择在上午进行,尤其是老年人,以便术后观察。不要空腹就诊,以免发生低血糖。 拔牙时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胸痛等症状,要告诉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拔牙后 牙齿拔除后,用纱布卷或棉卷轻轻咬40分钟~1小时后吐出。拔牙当天要少说话,不要用力吐痰、吐口水,不要刷牙,不要反复漱口。 不能用舌头舔创口,更不要吮吸创口,以免造成创口负压引起出血,也不要用手指或牙刷等东西去触碰。
一般情况下,拔除下颌牙,特别是下颌智牙后,脸颊部肿胀的概率高于上颌牙。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处理急性损伤的“RICE”原则非常适用于拔牙术后护理。
此外,抽烟、过早吹奏乐器、连续咳嗽、过早洗热水澡等行为都会加重术后肿胀和疼痛,均应避免。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