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金黄乡情
来源:西青信息港 作者:小谷子 编辑:韩璐 日期:2021-06-18
内容提要:玉米和土豆、红薯一样,是农人生活中朴实的依靠。朴实的色彩,朴实的味道,不择地势顽强生长的朴实劲头儿──就像农人一个模样。

  玉米和土豆、红薯一样,是农人生活中朴实的依靠。朴实的色彩,朴实的味道,不择地势顽强生长的朴实劲头儿──就像农人一个模样。

  农人把种庄稼叫做伺候庄嫁,就像伺候坐月子的小媳妇。地不能停,手不能闲,眼里不能没有活儿。要想丰收,天时、地利、人和,样样不能少。夏末秋初,农人细心将玉米从地里收获回来。于是,场院里、房顶上、屋檐下、炕头上,甚或是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一片片、一处处的金黄,飘散着微微的玉米香。在日斜的午后,在静谧的夜里,人们或借着工具或直接用手搓,饱满的籽粒从棒子上完美地坠落在笸箩里、麻袋上,“噼里啪啦”出一曲丰收的调子。

  玉米浸润着浓浓的乡土乡情。她在勤劳灵巧的村妇手中总能精细出生活的味道,传递出浓浓的情意。用碾子将玉米粒碾压成细细的玉米面,农村多称“棒子面”,用温水和好置于面盆中。烧上大锅,烧开沸水,软软的玉米面便在她们的十指间神奇地出落成空心的塔状窝头,有时加入几枚大枣,有时加入几叶青菜。剩下的活计就是不断地将柴禾送入灶膛,看着火舌将勤劳的身影投射在墙壁上,渐渐地满屋飘散着诱人的香。刚出锅的窝头热气腾腾。孩子们总是按捺不住急切的心情,抓上一个捧着就吃。因为热,窝头在孩子的两手与衣襟之间来回“簸”,有的嘴巴还会被烫到。每每此时,便引来母亲一片不小的数落声。羞赧的姑娘在窝头里塞上一小撮红糖,趁人不备悄悄地塞给心爱的小伙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这种爱情朴实得让人感动。玉米面还可以做成贴饽饽。“贴饽饽熬小鱼”可是农人的美味。一面是金黄香脆的锅巴,一面是香甜细腻的软食,又渗入了鱼的香气,那味道简直美极了。再喝上二两散酒,一整天的困乏都消失殆尽。不好的年头,人们却只能将玉米面做成糊糊,称作“粘粥”,或者做成“疙瘩汤”以解饱腹之需。以上云云,皆是从父辈祖辈处听说的。

  在我们这代人中,关于玉米的最早记忆应该是儿时的“爆米花”吧。不知谁在外面喊了一声“爆米花的来了”。不管正在做着什么,哪怕是正在吃饭,孩子们也会立刻停下,拎着早早准备好的提篮飞奔出去。爆米花的师傅出现没有规律,嘴馋的孩子们为了吃爆米花时刻准备着。一个提篮里装着一碗玉米粒。提篮一个挨着一个,有时可以排成不短的“提篮队伍”。一碗金黄的玉米粒和一勺白白的糖精被师傅放进一个黑乎乎的铁罐子。师傅不停地摇着黑罐子,摇啊摇啊……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围观着,大人们却不远不近地闲聊着。师傅停止了摇动,大喊一声:“远点儿啊!”孩子们撒丫子就跑,捂着耳朵四散开来。“砰”的一声,再转睛一看,雪白雪白的米花冒着热气、飘着香味新鲜“出炉”了。孩子们鸟雀般“呼啦”一下又聚拢过来,不管谁家的,先抢上一把吃着再说……

  转眼三十几年过去,时间总能细腻出记忆的美妙,乡愁深处──玉米是香甜的,我是小小的。玉米里装满了浓浓的乡情和清新的田野味道……

(聚焦西青)

原标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