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区外媒体看西青 >> 央级媒体
新华社《半月谈》深度报道:天津西青“七金”农民 幸福满满
来源:新华网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1-04-28
内容提要:日前,新华社《半月谈》刊发了深度报道“天津西青‘七金’农民 幸福满满”,报道了天津市西青区王兰庄在党的领导下,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日前,新华社《半月谈》刊发了深度报道“天津西青‘七金’农民 幸福满满”,报道了天津市西青区王兰庄在党的领导下,从改革开放之初到现在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王兰庄抓住改革开放机遇,将党建引领融入工作,主动担当作为,带领群众致富,广大百姓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丰富,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目前新华社这条新闻浏览量已突破75万,下面就跟随新华社记者一起,走进天津西青王兰庄,在清新自然的现代乡村环境中,感受百姓“满满的收获和幸福”。

图片

  天津市西青区王兰庄村村民们居住的王兰庄花园一角 

  走进天津市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整洁有序的道路、错落有致的院落和别墅,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现代乡村的感觉。

  “满满的幸福”,是王兰庄村的村民们最深切的感受。这种幸福感,源于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源于王兰庄村基层党组织始终真诚为民的初心,也源于一位几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智慧和情感都投入到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带头人。

  时代脉动中蝶变“七金”农民

  改革开放之初,王兰庄村村民收入微薄。“那时候的王兰庄,是远近有名的困难村,4000个村民,人均耕地不足四分。”村党支部书记郭宝印回忆。

  1978年,老村支书退休了,只有22岁的郭宝印被推举为新一任村党支部书记,年轻的他一心只想带领乡亲们过上吃饱穿暖的日子。

  上任第二天,他挨家挨户走访老干部、老党员,请村里的能人出点子,还带着村干部不断走出去,近学天津发展好的村子,远学外省份特别是南方发达地区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

  从带领村民修桥补路、挖渠引水,到搞劳务跑运输,再到自办企业。从1984年与天津绘图仪器厂合作建厂、投资80万元建起津兰轧钢厂,到1995年已拥有15家村办工业企业,年产值突破3亿元,郭宝印和村委会一班人带领全村人靠着勤劳和头脑,逐步使王兰庄村摆脱了贫困,不但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为村集体经济淘到了第一桶金。

  从1996年开始,郭宝印瞅准时机,相继在王兰庄村投资建成了天津市第一家家电城、津兰农贸市场和旧机动车交易市场。2010年,投资10多亿元,建成了津兰国际商贸中心30万平方米的温州国际商贸城批发市场,成为天津市第一家大型服装专业批发市场。

  21世纪初,王兰庄村投身金融市场,完成金融投资2.9亿元,形成了以京万红药业为龙头的制药工业板块,以津兰商贸中心为龙头的商业贸易板块,以渤海银行为龙头的金融投资板块,以津兰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房地产开发四大板块,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1亿元。

  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成为工作有薪金、房子有租金、医疗有保障金、老人有退休金、成人有生活补贴金、学生有奖学金、人人手里有股金的“七金”农民。

图片

  天津市西青区王兰庄村“龙凤鼓舞队”成员正在表演节目

  日子好了,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

  如何让全体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是王兰庄村党支部始终不变的工作重心。伴随着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王兰庄村把增强村民幸福感、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过去的王兰庄村民蜗居在低洼潮湿的旧平房里,雨天泥满道,晴天尘土扬。“上楼”,是村两委班子为村民谋福利的关键一步。

  郭宝印邀请专家整体规划住宅和生活区,并预留了8栋别墅作为公共场所,配套的中心小学也不能少。

  2008年,旧村改造工程结束——600多户旧房成为历史,每户村民没花一分钱,分到135平方米宽敞明亮的高标准新居,过上了令城市人羡慕的幸福生活。如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70平方米的村民,开始用余出的房子做起了生意,有人办起了“小饭桌”,有人开起了小商店。

  伴随着旧村改造的,还有主阵地的打造。“王兰庄是‘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为了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我们建了天津‘一二·九’抗日解放运动纪念馆。”郭宝印介绍,此外,图书馆、活动室、梁冰文学馆等公共活动空间,供村民免费参观、学习。

  “日子好了,更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 王兰庄村村民徐安霞此前罹患癌症,在手术后开始锻炼身体,并学会了非洲鼓,在小区组建了“龙凤鼓舞队”。这些年,她的队伍不断壮大,在村里的支持下渐渐有了名气,还登上了央视的老年春晚。

  守护一颗“红色初心”

  路艳是村里的年轻党员,每个月她都会准时参加村上的党员大会,中央文件精神、近期大事要事、村里发展布局,都能在党员大会上及时吸收。“作为个体户,这是我了解基层党支部,感受党员归属的重要途径。”

  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幸福指数的提高,无处不体现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在王兰庄村,党建引领已经融入工作的点点滴滴。

  村干部张淑荣回忆,旧村改造之初,村民们因为住惯了平房,都不想搬去楼房,动员工作开展得十分艰难。一些村民总觉得村干部会分到更好的房子,心有不满。

  面对村民的各种看法,村“两委”班子想办法、做工作,秉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用抓阄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张淑荣记得,大家当时都不想住一楼,但是好巧不巧,郭书记和她抓阄的时候都抓到了一楼。“所有人就看着,我们村干部会不会调换房子。可是郭书记二话没说,带头住了进去,他的做法让人心服口服,一场‘风波’就这样过去了。”多年过去,郭宝印和张淑荣都依旧住在当年分到的房子里。

  “在农村当书记,首先要自身正,一正压百邪,不能有任何吃拿卡要的行为;另外答应老百姓的事就要当回事;其三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农村工作是一门艺术,坚持公平公正是开启这门艺术的钥匙。”郭宝印说。

  村民王秀英说:“过去有一段时间,一些地方基层选举时出现花钱买选票,甚至村干部‘描龙画凤’的事儿,但王兰庄村的干部一心为百姓,咱王兰庄行得正、立得住!”

原标题:新华社《半月谈》深度报道:天津西青“七金”农民 幸福满满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