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健康
一年中最特别的节气 天津人还可以这样过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韩璐 日期:2021-04-06
内容提要: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时有一次饿倒,大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肉烤给重耳吃。

  燕子来时新社 梨花落后清明

  北京时间4月4日21时35分

  我们将迎来清明节气

  此时节

  春回大地  天朗气清

  桃红柳绿  花开缤纷

图片

  清明

  既是自然的节气点

  又是古老的传统节日

  在二十四节气中

  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

  只有清明

  清明

  一杯杏花酒 满盏思故人

  清明时节

  和家人一起备上清酒

  洒在故人面前

  这一刻

  除了对先人的思念

  萦绕在你身边的还有温暖的亲情

  但你可知道

  清明节是怎么来的?

  除了祭祀先人

  清明节还有哪些讲究?

 

  清明的由来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相传春秋时代,晋文公重耳流亡他国时有一次饿倒,大臣介子推从腿上割下肉烤给重耳吃。历尽艰辛后,晋文公封赏了和他一起流亡的臣子,独忘了介子推。待人提起,晋文公内心十分不安,派人去请,介子推已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寻山无果,听进了一个馊主意:放火烧山。没想到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没见介子推逃出来。火灭上山,赫然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介子推和母亲竟抱树烧死了。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便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不许民众开火煮饭,只能吃冷食、凉拌食品。第二年,晋文公前往柳树处祭奠介子推,那棵烧焦的柳树竟然复活,晋文公便把这一天定为了“清明节”。

  后来,清明节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

  约从唐代开始,人们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宋元时期,清明逐步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清明除了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也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因此,清明既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也有欢乐赏春的喜庆气氛。

  清明三侯

  清明

  因天气物候而得名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

  将清明节分为三候

  一候桐始华

  清明来到,白桐花开

  紫白相间的小花如铃铛般

  清香怡人

  二候田鼠化为鹌

  田鼠躲回洞穴,鸟儿出来活动

  清明之日起,阳气渐盛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

  雨水增多

  若云薄漏日,日穿雨影,则虹见

  总的来说就是,在这个时节先是桐花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后是雨后的天空中可以见到彩虹了。

  清明天气

  每年阳历的4月4日、5日或6日,为清明节气的开始,它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时交“仲春”与“暮春”之间。此时节,春光荡漾,草木发华。

  今年,清明假期,天津以多云和晴天为主,假期第一天还出现了大风降雨天气。预计假期后两天,气温不会有太大起色,最高气温维持在18度上下。

  清明习俗

  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以汴河为中心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中,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清明作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除了祭祀先人,各地还有插柳、踏青、放风筝等习俗。

  祭拜与扫墓

  扫墓,原本是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三天)寒食的习俗,唐代以来逐渐合并于清明,才成了清明节的习俗,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

  踏青

  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仍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放风筝

  每逢清明,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植树

  寒食过去,清明到来,是时候多种些树木了。先人的精神,当像山上的树木,是长青的;人的生命,也当像新种下的树木,在这春风中成长、向上。因此,清明也是我国传统的植树节。

  碰鸡蛋

  每到清明,总有一些小朋友愿意碰鸡蛋,就是将两个鸡蛋对在一起,互相捏,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捏破。因为不能吃热食,这个游戏就成了小朋友们的最爱。

  种瓜点豆

  一朝春醒,万物清明。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播撒种子,种下希望。

  插柳

  “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清明节,民间还有插柳的习俗,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期盼风调雨顺。

  清明食俗

  历史上,清明节的前一天为寒食节,在我国的传统习惯里,寒食节里不动灶火,只吃冷食。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相邻,民间渐渐把清明节和寒食节合二为一,因此清明节的食俗多与寒食有关。

  青团

  江南人喜欢把艾草和米粉混合做皮,包上馅料,做成扁圆形,上笼蒸熟。此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桃花粥

  清明节前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煮上一碗清甜可口的寒食粥,等到清明节当天与家人分享。起初是由杏仁、款冬花、旋覆花这三种食材加水熬制,去渣取汁,随后加入一些粳米,熬成软糯顺滑的寒食粥。后来,寒食粥又演变出了杨花粥、桃花粥等,清明前后桃花盛开,以花入粥是古有的习俗,且桃花有美容养颜的功效。

  螺蛳

  “清明螺,赛过鹅”,清明吃螺蛳是杭州人的传统食俗,酱爆螺蛳也成为清明时节的代表菜肴。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据说还能吓跑老鼠。

  乌稔饭

  在位于闽东的畲族聚居地,每逢清明前后,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润饼菜

  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据说润饼的来源,是在太平天国的时期。当时捻匪作乱,一直蔓延到闽南,尤其是漳、泉一带,由于兵荒马乱,没有时间准备祭品,有人想出一个办法,把所有的食物卷进面皮中,以此来祭墓。

  清明养生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为适应这一物候节律,养生保健专家给出的建议大家,此时节,可适当晚睡早起,使神志随清气上升而怡然畅达。少食动风升阳、触发宿疾之物,常服疏散风热、养肝利胆、通经明目的菊花代茶饮等。

  【衣】

  多穿几件,有备无患

  早春的街头,“短袖与棉袄齐飞”的情况并不少见。老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清明时节,时暖时寒、乍阴乍晴,因为早晚温差大,人们在中午有太阳气温高时,可以穿着稍微单薄的衣服,但早晚如果还是那样穿衣,就会感到凉意了。这段时期,不妨采用“上薄下暖,薄厚搭配”的方式着装,最好多穿几件,有备无患。需要时,还可搭配帽子、围巾等小配件。

  【食】

  饮食宜清淡,少吃发物

  清明时节,是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好发的季节,如果这时节再吃发物,很可能诱发这些疾病。所以,不宜食用“发”的食品,如羊肉、鸡等;可多食时令蔬菜,如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荠菜等。饮食调摄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对形体肥胖者,须减少甜食,限制热量摄入。对老年高血压者,应特别强调低盐饮食,同时还应增加钾的摄入。

  【饮】

  菊花茶养肝利胆 散冬季寒邪

  清明时节,天气温暖、阳气生发,传统养生学认为,“春与肝相应”,因此春养肝常保健。此时可选择具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饮用,不但可以养肝利胆、疏通经脉,还可借此将一个冬季积存在体内的寒邪散发。

  【睡】

  多睡不是解决春困的办法

  春困是人体一时不能适应季节的变化,发生大脑血流量改变而出现的生理现象。要解决春困,多睡反而不是办法。因为一般情况下,成年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再增加睡眠反而可能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性,使之处于抑制状态,人会变得更加昏昏欲睡,无精打采。

  其实,不妨经常开窗透气,使室内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适当增加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项目;犯困时,闻一闻风油精、清凉油或花香,或撒一些花露水;选择听一些动感的音乐等,都有助于保持头脑清醒。

  【动】

  多活动,保持心情舒畅

  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因此,建议大家穿着宽松衣服,多到空气清新之处,如公园、树林、山坡等地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还要保持心情舒畅,选择动作柔和的锻炼方式。

  【防】

  对花粉过敏的人应尽量躲避花粉

  有些人一到春天就特别容易感冒,除了打喷嚏、流鼻涕、鼻塞、头疼,还伴有眼痒、流泪、鼻痒等症状,其实这不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症。专家建议,对花粉过敏的人群应尽量躲避花粉;好天气时将屋内屋外打扫一遍,最好每周清洗更换床罩、被单。

(文明西青)

原标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