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经济
“三零”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西青区助力平泉农民脱贫奔小康(二):葡萄“串起”致富路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1-01-05
内容提要: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西青区向受援地河北省平泉市投入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合适的产业项目。同时,西青区探索推行的“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在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落地生根,在西青区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兴建葡萄种植暖棚,鼓励贫困户学习种植技术,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使贫困户通过...

  产业扶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扶贫开发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自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西青区向受援地河北省平泉市投入扶贫资金用于发展合适的产业项目。同时,西青区探索推行的“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产业精准扶贫模式在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落地生根,在西青区的帮扶下,因地制宜,兴建葡萄种植暖棚,鼓励贫困户学习种植技术,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使贫困户通过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实现脱贫致富。

  39岁的王振是河北省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村民,今年4月,他的暖棚收获了5000多斤葡萄,并且全部售空。好的收成也提振了王振的信心,此时他已经开始为种植下一季的葡萄做准备。

  王振说:“我棚里棚外一共是5亩8分地,棚里净剩是1亩7分地,栽了1700多棵苗子,今年卖了4万块钱。下一步,我将进一步提高葡萄的品质,价钱高点,多卖钱。主要是让葡萄定枝,让葡萄串稍微小点,多余的给掐去,提高品质。预计这一个棚要是卖好的话,应该能卖七八万块钱。”

  “减少产量,提高质量,让葡萄卖上一个好价钱。”说到葡萄的种植技术,王振充满自信地侃侃而谈,而让人无法想象的是,曾经的王振无所事事,靠着每年不到5000元的庄稼收成维持全家8口人的生活。

  平泉市小寺沟镇凤山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才秀丽说:“以前,王振的家庭收入主要来源就是打工挣点钱,打零工、种点地。主要是卖点玉米的收入,也没有特色种植,一年收入才两三千块钱。如果收成不好,整个家庭都看不到希望。”

  像凤山新村这样的贫困村,产业基础十分薄弱,耕种是村民的唯一经济来源,但耕地分布在山上,布局分散,没有水源,无法统一灌溉,村民只能靠天吃饭。2017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全面开展,西青区张家窝镇和小寺沟镇结成了帮扶对子,在西青区张家窝镇的帮扶下,首批60万帮扶资金到位,第一时间用到产业帮扶中,领导班子当即决定利用帮扶资金,建设设施大棚,发展本村产业。

  才秀丽介绍说:“村里应该有一个支柱产业,全村贫困户92户,通过支柱产业带动大伙创业。首先,资金匮乏,正好有天津西青区有的帮扶政策,西青区给我们提供60万的扶持资金,还有政银企互保小额信贷政策。村民能自己干的自己干,不能自己干的入股。60万元资金,其中19.5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即电力水利配套等。剩下的钱分到村民手里,扶持他们建大棚。每个贫困户每个棚户是2万,然后贫困户是2.25万元。”

  凤山新村用西青的帮扶资金改善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帮助村里20个贫困户建了106亩设施暖棚。村党支部书记才秀丽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王振,她和驻村帮扶干部多次上门和王振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

  尽管有了大棚,但是种子、技术还需要大批资金支持。2018年,西青区和平泉市商定用726万元帮扶资金,推出“人均百株果”经果林建设项目。免费给老百姓提供果树苗。结合“人均百株果”经果林计划,王振也争取到了免费的葡萄秧苗。白天,王振在暖棚里忙碌;晚上,王振回到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用来学习葡萄管理技术。2019年5月,王振的葡萄熟了,村干部们纷纷转发到朋友圈,为葡萄的销售做宣传。

  一传十、十传百,“王振葡萄”出名了,两年多来,销售总额超过了8万元。沉甸甸的收入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幸福。如今,王振家已经不再是贫困户了。而对于未来的生活,王振有了更多的期待。

  一座座大棚,栽下了村民对未来的美好希望。包括王振在内,天津市西青区的帮扶项目为凤山新村20户贫困户带来了稳定收入。2019年,全村实现了脱贫摘帽,也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关键是要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能力,以技术支持,先进带后进等方式,不断激发贫困群众想发展、要发展、快发展的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发展本土产业,西青区探索推行的“三零”产业精准扶贫模式,使贫困地区人民燃起了在家门口干事创业的热情,重新树立起他们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志气,也不断丰富他们通过自己双手脱贫致富的智慧与希望。

原标题:“三零”产业精准扶贫模式 西青区助力平泉农民脱贫奔小康(二):葡萄“串起”致富路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