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许多田地成了十年九不收的地方。自2017年结对帮扶工作开展以来,驻村干部与村领导班子深入实际,调研论证,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真抓实干,启动了水稻种植示范区项目,目前已实施近千亩的水稻和稻田蟹供养,实现产值230万元,在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第六埠村进行了大胆有力的尝试和探索。

第六埠村大清河南有1000余亩的荒地,由于地势低洼,多年来村民种的粮食总是十年九被淹,一年到头颗粒无收。在区镇相关部门、专家领导以及驻村帮扶组的大力支持下,他们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地勘察研讨论证,最终决定改变种植结构,全面提升改造水利设施。在驻村工作组的帮助下,2017年,通过土地流转,荒废多年的洼地种上了水稻,利用300万元区帮扶资金升级机械化设备、修堤坝、疏水利、建涵闸、开新路。他们还成功申请到专项帮扶资金900万元,实施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项目,实现稻田智能化灌溉,180亩水稻在2017年初夏试种成功。
记者看到水稻周边的这些沟渠都是村委会成员带领村民们齐上阵挖掘清整出来的,这不仅利于旱涝排放,而且适合养殖虾蟹。历史上的第六埠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这里的水产肥美鲜香,于是他们利用大清河、独流减河、子牙河三河环绕,水资源丰富的特点,采取了水稻、青蟹套作的立体种植养殖新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本以为这水到渠成的事情不会有什么难度,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遇到了各种问题。
首批水稻种植成功,色泽光亮,口感香甜,亩产达到1200斤,放眼望去这丰收的稻谷令每一个第六埠人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眼前的这条大堤对村民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这是2018年7月24日全村村民冒雨昼夜奋战留下的印迹,同时也是第六埠人同心同德、共克时艰的有力见证。当时连续几天的大雨接近了历史最高值,稻田积水,堤坝危险,眼看着一年的收成功亏一篑,危急时刻,村两委班子前沿指挥冒雨筑堤,全村老少齐上阵,最终保住了千亩稻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