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好记者讲好故事】西青融媒记者谢杨:做更“接地气”的故事讲述者
来源:西青信息港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0-11-18
内容提要:作为一名从业刚满两年的年轻记者,谢杨没有刻骨铭心的从业感受值得一说,但是她却明白使命感对于一名记者的重要性,就像过去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新一代年轻记者,更要始终坚持在“泥土”中成长,用脚步丈量时代的变迁,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动人的瞬间,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更“接地气”的故事讲述者。

  我想先请大家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果突然没有了手臂,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从天堂到地狱”。这是去年我跟着同事们一起拍摄西青扶贫甘肃麦积与景泰的纪实片时遇到的一位残疾人的真实感受。这位建档立卡残疾贫困户名叫孙正升。初次相见,我们其实并没有发现他跟正常人有什么不同:精神良好,笑容满面,与妻子恩爱亲密。直到孙正升撸起左臂袖子,又心酸又激动地反复向我们展示他的“新手臂”时,我们才发现他有着很严重的残疾。被机器削断了整个左臂的遭遇,成了他后半生的噩梦,整整26年,虽然妻子不离不弃,也有儿女的膝头温暖,但因为“顶梁柱”丧失了大部分劳动能力,这个家成为了贫困户。

  怎么帮助这样的人?去年在西青区的帮扶之下,一只价值55000元,可以将人脑电波转化为电流信号控制手部的智能化义肢,让孙正升的家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其实我们能感受到这不仅仅是拿钱为他们购买义肢这么简单,这是在政府的努力之下,对贫困家庭尤其是这些贫困户中最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自信心重建的一个过程;这是激励他们对未来幸福生活要全力以赴的过程,所以在采访中他含着泪对我们说:

  从甘肃回来以后,我们制作了9集“天津西青帮扶甘肃受援地脱贫纪实报道”,新闻播出之后在西青和景泰、麦积三地都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而孙正升也被越来越的人关注。

  就在前几个月,我们收获了令人可喜的消息,孙正升的梦想正在慢慢变成现实,他也可以像普通人一样撸起袖子利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加油干,创造新生活!也就是在这一刻,我深深感受到作为记者的美好!能够用自己的镜头和笔触记录和见证奔向美好生活路上的一个个努力的身影,一张张笑脸,一句句发自内心的“谢谢你”,就足以支撑一个新闻记者的初心和梦想。

  切合今天的主题,我很想问一问大家,记者是一个怎样的职业?什么样的记者才是好记者?又怎样才能讲好一个故事呢?

  自2017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开展以来,在西青区的帮扶下,四个对口支援地区陆续脱贫,但这一过程其实并不容易,有大量的新闻线索需要被发掘。于是,西青融媒体中心的记者们无数次前往对口支援地区进行采访报道,在甘肃扶贫一线,一支四人小分队足迹踏遍了西青在甘肃援建的几乎所有帮扶项目,走访调研数十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到一个点位,记者马晓熹就会耐心细致地了解情况,夸张地说景泰县好几个贫困村的山头上还留着她出过镜的身影;而李洋、乔瑞、苗高萌则拍摄了上千条素材,跋山涉水下泥地,没有丝毫犹豫;在新疆扶贫一线,一支四人小分队勇闯南疆,抵抗时差、温差、语言差异,将真实而动人的援疆干部、教师、医生的故事生动形象的展示,在他们之中,侯月晨、贾义清、祁九洲放下了家中年幼的宝宝,而“扶贫专业户”许逸飞一年时间就已经前后超过8次深入四个受援地采访;在河北平泉扶贫一线,记者王擎、周华莹就已先后多次跟随区领导的步伐前往那里走访调研扶贫产业、了解贫困户的情况,见证“西青—平泉旅游消费扶贫路线”的开通,记录这条线路上的扶贫故事……而这些都仅是我个人的不完全统计。所以什么是记者,又该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他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作为一名从业刚满两年的年轻记者,我没有什么深刻的从业感受值得一说,但是我却明白使命感对于一名记者的重要性,就像过去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我想我们新一代年轻记者,更要始终坚持在“泥土”中成长,用脚步丈量时代的变迁,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动人的瞬间,不断增强自己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做更“接地气”的故事讲述者。

原标题:【西青好记者讲好故事】西青融媒记者谢杨:做更“接地气”的故事讲述者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