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中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五大特点。《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提要》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居民因脑血管病致死比例超过20%,这意味着每5位死亡者中至少有1人死于脑卒中。
虽然我国逐渐加强了高血压的宣传与控制,但缺血性脑卒中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呈渐进增高趋势,且显现北高南低的态势,除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传统危险因素之外,气象因素引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新的潜在危险因素!
再过几天就是“立冬”,快要进入冬季了,全国范围内都经受了寒潮的来袭,气温一下子降低十多摄氏度。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脑卒中、心梗等心脑血管病的高发期。
脑血管疾病之所以容易在冬季高发,主要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寒冷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冬天出汗少,水也喝的少,水分不足,血液变的更粘稠。第二,寒冷可以导致血管痉挛。在人体突然从温暖的室内走出到寒冷的室外时,由于温差的变化,此时容易出现血管痉挛,进而导致血管腔变狭窄,阻碍血液通过。第三,寒冷可以导致血压升高。外周血管在寒冷环境里容易收缩,造成血管外周阻力增高,进而导致血压升高。第四,天气寒冷时容易得呼吸系统的疾病,一些上呼吸道感染疾病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脑血管病的病情。许多中老年人患有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是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现在又处于脑血管病的高发时期,更应注意做好防治。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天津市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李新教授提醒老年居民,应注意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一、关注天气预报,气温骤降或寒潮来袭时,尽可能减少外出,若无法避免,一定要注意保暖,应避免长时间置身户外。卧室室温一般控制在20℃左右为宜,外出前最好先在走廊或过道里站一会儿,预先适应一下气温再出门,出门时应重点注意头部和四肢的保暖。
二、每天监测血压,规律用药。血压每天都要监测,尤其在气温变化时,监测更要频繁,当发现血压波动或者不平稳时,尽早咨询医生,调整用药,以防出现脑血管疾病的危重事件,对于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的三高人群尤为重要。
三、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严冬季节,流行感冒、肺炎等呼吸道疾病高发,要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在流感季节到来之前,积极注射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
四、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天冷时人们不易感到口渴,所以要经常提醒自己注意补充水分,降低血液黏稠度。饮水时最好选择温开水,避免因水温过冷过热而刺激肠胃导致血管收缩。中老年人户外锻炼需避开早晚低温时段,注意防寒保暖。
总之,脑血管疾病不是老年人专利,我国脑卒中的流行趋势显示发病年轻化,不要以为自己身体平时没有什么疾病表现就是健康的,往往出现不舒服的时候可能就是生病很久了。心电图、血脂、血压、血糖、心脑血管检查都是和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最基础的检查,如果想要更加深度的检查,还可以进行咨询专业医师做进一步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