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报道(二):一颗葫芦藤 开出特色产业花
来源:西青信息港 作者:马云静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0-10-28
内容提要:如何让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受益?西青区因地制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以打造美丽乡村向增强农业产业延伸。特别是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实施的“一村一策”,有效促进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西青田野上谱写出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增实力的生动实践。

  如何让村民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受益?西青区因地制宜,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动乡村产业兴旺,以打造美丽乡村向增强农业产业延伸。特别是针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实施的“一村一策”,有效促进了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在西青田野上谱写出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农村增实力的生动实践。

  大杜庄村位于西青区辛口镇东南侧,紧邻独流减河、南运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年收入低,2017年被天津市农业农村委员会认定为困难村。

  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村党总支书记毕红鸽说:“大杜庄交通不方便,过去村里有养羊厂、养狗厂还有面粉厂,特别影响环境,形成了很多卫生死角、垃圾死角。因为交通不便利,村里经济发展也受影响,投资商不来,开发商也不来,就算谁家有个亲戚来串门,导航都导不到。”

  2018年,西青区在全市率先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同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卫生户厕建设。大杜庄村环境一天天变好,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当时,津涞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即将启动,毗邻公路附近的大杜庄村部分土地需要进行清整。刚上任不久的“80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毕红鸽挨家挨户走访。在走访过程中,毕红鸽发现了发展势头迅猛的葫芦种植。

  毕红鸽在地里走访时,看到公路两边有很多的葫芦棚,他就找种植葫芦的村民谈话。“不行咱们就把葫芦赶紧摘了吧,不能耽误村里修路。”村民对毕红鸽说,“只是现在把葫芦摘了,损失特别大,比征地给的补偿款还多,如果不摘的话我这些葫芦能卖二十多万元。”

  没想到葫芦的价值这么高,了解到这一情况,毕红鸽对葫芦产业开始留意。经过一轮调研,他发现村里的许多农户都在种植本地品牌“天津嘴”葫芦,一些葫芦种植大户,还引进了日本、墨西哥、美国等地的品种。在村两委班子会上,毕红鸽提出了村集体发展葫芦产业的构想。会后,系统规划、各地调研、聘请专家、为农户授课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如今,在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村,种植葫芦、加工葫芦、销售葫芦成为了村里的产业。村民孙国玉还通过网络直播卖葫芦,不但成为“网络红人”拥有了两千多名粉丝,还将自己种植的多个品种葫芦卖了出去,最好的时候一把疙瘩葫芦卖到1000多元,一把品相好的莲花头大葫芦能卖到七八千元。

  孙国玉说:“从去年开始,我学习了不少经验,开通网络直播,从种植疙瘩葫芦的时候,就开了直播。今年,葫芦的销售情况不错,我种的葫芦已经都订出去了,一把品相好的葫芦能卖到了上千元,一般的葫芦也能卖到200元。我觉的种植葫芦比种植其他作物,收入要高很多,规模种植以后就更好卖了,发展会越来越好。”

  不仅如此,借着农村环境整治的机遇,毕红鸽带领村干部们对过去荒废的几间平房和小院进行提升改造,建起了葫芦烙画工作室。村民朱娜第一时间报名,凭着以往的绘画基础,朱娜开始钻研葫芦烙画,她的烙画受到了很多商家的喜爱,销售紧俏。朱娜也被聘为工作室的指导老师,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朱娜说:“之前外出打工,很长时间不在家,也照顾不了家里,也照顾不了孩子。参加到村里的葫芦烙画培训学校以后,离家也近了,收入也高了,我觉得前景非常好,相信大杜庄村的葫芦产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绿树掩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文明乡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来的变化,正在惠及西青区的每一个乡村。如今,村里很多年轻人和朱娜一样,开始回村工作,或是种植葫芦或是深加工,或者从事相关行业。2020年8月,西青区辛口镇大杜庄村被正式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大杜庄村集体年收入也由最初的30万元到现在的经营收入及投资收益达到83万元,三年间翻了近三倍,毕红鸽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关键,要使“人”“文”“居”与“产”紧密融合,进一步激发乡村活力,释放乡村魅力。有了好产业才能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建设乡村的人更有信心。

原标题:西青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报道(二):一颗葫芦藤 开出特色产业花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