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有一天,朋友送给我一个玻璃瓶,沉甸甸的,接过来发现是紫色的麻虾酱。他操着浓浓的山东口音说:“这是我做的麻虾酱,请你尝尝。”拧开盖子,浮在麻虾酱上面的虾油的咸香立刻四散开来。“味道不错!”我连声赞叹。更让我感慨的是,他一个在渤海边生活了十年的异乡人,竟然学会了做麻虾酱。据我所知,很多本地人对麻虾酱的做法都不太清楚呢。 在天津,生活着很多来自异乡的人,几年或者十几年后,他们慢慢被当地居民的生活溶解、同化,很多人已经被海风吹咸了,吹卤了,吹腥了。 他们爱上了这里特点鲜明的渔家美食,如馇梭鱼、馇虾钱儿、馇麻虾、馇蚂餮;爱上了被叫做“傻子吃儿”(因为烹饪极其简单,味道又极其鲜美,所以叫“傻子吃儿”,并不是说吃这些海鲜的人傻)的熥螃蟹,烀水蝎子,煮海螺,拌蚶子,馇八带,炸白虾;也爱上了在海边、盐沟、养虾池野钓。很多在海边生活了多年的异乡人,比本地人还要本地人呢。 这个学会了做麻虾酱的朋友告诉我,他制作麻虾酱的“秘诀 ”就是多向老渔民请教。他恰好就结识了一位渔民高邻,于是很快掌握了麻虾酱的制作技艺。最近,他已经开始尝试做螃蟹酱了。 无独有偶,某年夏天,偶然遇到一个朋友。她好像刚旅游归来,皮肤黑红,像炒过火的花生仁儿的颜色。她自嘲说,这个夏天,赶海挖花蛤去了,整天风吹日晒的,皮肤被太阳染了色。听说她有了挖花蛤的经验,我这个无比喜欢大海的人,不由得追着她细细打听。她告诉我,赶海挖花蛤,置办一把小铁耙子,一个塑料桶,一双雨靴足矣。算好退潮的时间,带着工具赶去海边,在绵长的海滩上寻找花蛤的出气孔,扒开淤泥,接触到淤泥下面的沙子时,就可以发现一窝花蛤花瓣一样安静地排列在沙子里。通常,发现一个出气孔,就能挖出十几个花蛤,忙活一早晨,可以挖几十斤,运气好的时候,还会捡到几个海螺。然后,在塑料桶里用海水把花蛤浸泡一天,让它们吐出沙子,转天就可以做辣炒花蛤、水煮花蛤、花蛤豆腐汤等好几道佳肴。在她的带动下,很多朋友也都下决心要涌向海边,享受赶海拾贝的乐趣。 确实,记得那年,我就曾经多次在海边遇到过来自各地的人们,扶老携幼,来挖花蛤。老人们坐在车边的遮阳伞下,孩子们则被父母领着在滩涂上挖了又挖,嘴里还不住地尖叫着。 每天在河岸两边,有很多人执着地垂钓。我因为工作忙,匆匆而过,从未留意过他们的收获。也是友人告诉我,说,在河边钓鱼的,很多也是外地人,每天收获颇丰。 横跨在河上的几座大桥,成了很多爱好者的钓场。晚饭后,他们背着或提着小塑料桶,拎一把小海竿,站在护栏边,有节奏地提落鱼竿诱鱼,引来好多人驻足。我就和一位钓者聊过,他说来天津二十多年了,就爱钓鱼。 今年我去渔村时,看到海沟边好多钓梭鱼的人,便停车看热闹。旁边传来了“要得,要得”的四川话。距离我不远,有几个人,其中还有两个妇女。后来才知道,他们是从四川来的。看到海沟边每天好多人钓鱼,他们就去渔具店买了拍杆,一边求教别的钓者,一边钓鱼,没几天,就初步掌握了拍梭鱼的钓技。 在天津生活的异乡人很多,离开家乡,肯定是需要勇气的;来到异乡,肯定是要承受的。好在,大家都是生活的强者吧,所以能主动寻找生活的机会和乐趣──为生存,得生机;为快乐,得闲趣。 我很喜欢主动地对生活进行探究尝试。对生活的深层次的探究,让我更加清晰地了解了第二故乡──天津的历史。对更加辽阔的空间探究,则让我更多地知道了这里的丰富多彩,也让我遇见了很多新鲜的面孔,乐趣无穷。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