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区外媒体看西青 >> 今晚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创新思路方法发展特色产业 摘掉“穷帽子”走上小康路
来源:今晚报 作者:刘超 王津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0-08-18
内容提要:依托独特人文、自然资源,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矢志摘掉“穷帽子”。近年来,村党委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努力创新思路方法,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小康之路。

  孩子们在三河汇景红色教育基地内体验“重走长征路”

  稻花香、稻蟹肥,乡亲心里美。再有不到两个月即将迎来丰收,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1552户乡亲,正处在一年中最辛劳却也最快乐的季节。

  河水清、景如诗,游客人如织。聚焦生态发展打响知名度,千亩蟹稻田、红色旅游景区,正处在一年中最热闹、最忙碌的时段。

  依托独特人文、自然资源,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矢志摘掉“穷帽子”。近年来,村党委班子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加强基层治理,努力创新思路方法,带领村民走上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小康之路。

  找准“病根”  班子建设上水平

  “曾经有过辉煌,后来遭遇低谷,从此一蹶不振。”日前,记者到此调研采访时,2018年换届后担任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郝庆水,提及第六埠村这些年的境遇,感触颇深。“倒退二十多年,第六埠村也是个让别人‘眼红’的村,率先办起乡镇企业,搞特色农业项目,排到过全国百强村的29名。可由于六埠集团下属多为纺织企业,产能落后污染严重,大部分被关停,集团负债累累又失去活力,最终于新世纪初破产。村集体经济萎靡、基础设施滞后、农民收入低,苦苦支撑了十几年,2017年,还是被列为市级帮扶困难村。”   

  乡亲们要过上好日子,村集体百废待兴,如何尽快恢复“元气”,是摆在郝庆水和同事们面前的第一道考题,他告诉记者:“第六埠村党组织早在1944年8月就建立起来,村里有‘红色基因’。但前些年,由于班子平均年龄较大,思维方式老旧,难以跟上新时代发展步伐。”

  找准“病根”,就有了发力点。2018年村级组织换届,新班子“大换血”,实现年轻化,平均年龄42岁,热情高、干劲儿足,严格落实村级权力清单制度和“六步决策”工作机制,各项工作实现了规范化、公开化、制度化。新建成的2600平方米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让党员有了归属感,涵盖10项“一站式”服务,让村民不出村就能办理各项事务。党建引领乡风文明,筑牢了根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

  凝聚“心气” 老村旧貌换新颜

  农村发展好不好,村容村貌是最直观的表现。时值盛夏,天气闷热,但走入第六埠村,或漫步于林荫路,或驻足村民广场,整洁的环境、亮丽的村容,营造出阵阵清凉。笑容,在每个人的脸上,自豪感,在乡亲们的心中。

  “道路硬化、厕所革命、雨污分流、景观建设、垃圾收运……第六埠村过去的欠账很多,乡亲们的心气很低。”村党委副书记倪国志说,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伊始,就决定改变这种状况,一场清脏治乱攻坚战,于2018年7月打响。

  率先开展的是针对村边、路边、田边、河边、沟边、坑边的“六边大清整”。第六埠村域面积比较大,为便于管理,村里制定了全域清洁方案,6个片区班子成员分工包保负责,带头战斗在一线。

  同步进行的拆违治乱和户厕改造,瞄准多年痼疾,力求见到实效。“全村将近两成村民家中有私搭乱建,影响村容村貌,形成原因复杂,但拆了就见成效,拆了就有改善,‘两委’班子抓自身带头拆,大家慢慢都接受并配合。”郝庆水说。

  “本以为是‘一阵风’,却成了常态,环境真是大变样,村子变美了,大家心里都舒坦。”村民李连荣说。

  “家家都有厕所,既卫生又方便,再也不用去旱厕,再也不用倒便盆。”村民张振来大爷说。

  “植树5.55万株、腾退公共空间超12万平方米、铺设生活污水管网1000延米、建设排污泵站1座、家家户户实现清洁取暖……”倪国志用一系列数字,向记者介绍近年来第六埠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的成效。

  “村内还组建起村庄和农田两支保洁队伍,村庄保洁队专司村内居民区卫生清理、垃圾转运,专门配备有垃圾处理站;农田保洁队则负责田间垃圾转运、杂草清理、河道管理、树木修剪。新建的农田秸秆资源化回收处理站,还能将田间秸秆粉碎后,制作成有机肥料,变废为宝。”郝庆水也告诉记者。

  汗水没有白流,工作不会白做。2019年12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公布新一届“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第六埠村榜上有名。

  觅得“良药” 绿色发展想法新

  纳入帮扶困难村,意味着有政策和资金倾斜,但只要这块牌子还挂着,心里的包袱就得始终背着,无论是村“两委”班子,还是村里乡亲,都想要尽快摆脱这个称号。第六埠村的未来,该向何处去?

  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一场以“一红一绿”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全新“战役”,也在第六埠村同步打响。

  “坐拥大清河、子牙河、独流减河三河交汇环抱的独特优势,水既是隐患,也是资源。”郝庆水告诉记者,在先期完成了河流清淤疏浚工程,化解隐患后,打造田园综合体绿色产业的想法,逐渐成为村“两委”班子的共识,“村里有1000多亩洼地,种植大田作物,虽易打理但附加值低,如果流转到村里统一管理,种植水稻养殖稻田蟹,既能生产特色农产品,还能引来源源不断的客流。”

  “十年九涝,这么多地种水稻,到底行不行,当时心里确实有疑虑,万一最终没有收成,又收不到钱,那损失就大了。但农业专家的科学指导、村‘两委’班子的担当,最终让我吃下了定心丸。”岳训成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千亩洼地,他家占了近一半,如今,他既是千亩水稻田的产业农民,又是生产负责人,从项目中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

  先试种、后推广,经过3年的全力推动,目前,第六埠村千亩蟹田稻项目,可实现水稻亩产超千斤、养殖稻田蟹4000余公斤。

  在此基础上,村“两委”还为第六埠村发展注入了新的精神载体。依托村内原生态自然景观,2019年5月,第六埠村就地取材,在没有占用一分耕地的前提下,搭建起红军长征历经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十余个代表性模拟场景,形成一条全程4公里的“重走长征路”精品体验式红色教育线路,并通过和有关单位共建打造了三河汇景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既面对普通市民个人,又面向企事业单位团体,走长征路、吃红军餐、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主题旅游区自2019年6月中旬开放,到当年年底,共计接待300个团队,2万多人次,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0余万元。今年“七一”以来,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万多人次,经营收入120余万元。今年7月,第六埠村还成功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景点村名录乡村名单。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西青区辛口镇第六埠村创新思路方法发展特色产业 摘掉“穷帽子”走上小康路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