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我市创排的抗疫题材话剧《生死24小时》在津举行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在观剧后畅谈感想,盛赞该剧是“小视点、大情怀,小平台、大成果”,是一部独具特色的好戏。
《生死24小时》是由市委宣传部、北方演艺集团出品,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创排,以我市成功妥善处置“歌诗达赛琳娜号”国际邮轮事例改编而成。剧中以童国梁为代表的各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面对“一船人”和“一城人”,积极主动迎接“大考”,并交出出色答卷。该剧于今年7月初成功首演,而后启动全市展演活动,引起强烈反响。
研讨会上,中国话剧协会主席蔺永钧、总政艺术局原局长汪守德、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平、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李龙吟、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彭涛等专家学者从作品题材、思想立意、艺术呈现等方面各抒己见。
蔺永钧认为,这部话剧充分体现出天津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北方演艺集团,天津人艺高度自觉的政治站位,在全国竖起了一面旗帜,即“小视点、大情怀,小平台、大成果”。这出好戏中的国际主义精神,以及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物的自我冲突都是独特的,具备了好作品的三个要素:首先是特定的环境,主创人员敏锐地抓住了疫情突发、海上邮轮的特殊环境和真实事件,体现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还有就是紧紧抓住突发事件来展现全剧的主题;再有就是急剧变化的戏剧性,产生在巧妙的人物关系上,既有两家人的关系,又有和海外的船长、议员等一船人的关系,交织在一起。我对这出戏很有信心,一定会越高越远地往前走。
与会专家学者还表示,此前通过新闻了解到,疫情防控期间很多国际邮轮处于“无人问津”状态。但是,当“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求救于中国、求救于天津,一船人得到了非常好的救援,这就是中国人的担当、中华民族的大爱,以及灵敏的认知度、准确的判断力、迅捷的行动力等天津风采。剧情集中在邮轮救援上,但又不仅是救援,还有全国抗疫一线、家庭亲情、船上众生相等,体现了中国人“生命至上”的人性思想。在这次世界性的疫情面前,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大国担当,中国人在危难时刻显露出来的高尚情怀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天津的这次成功救援更是典型代表。这部话剧讴歌了所有抗疫一线的英雄,讴歌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表现了天津人、中国人的团结、担当、牺牲和使命精神。
《生死24小时》是天津人演天津事儿,专家学者充分肯定了剧组的艺术实力,认为戏剧结构编排匠心独具,时空转换自由流畅,剧情叙事清晰明了,演员表演十分具有团队感。感谢天津人艺,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呈现一出取材真实事件、感人肺腑的好戏。该剧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一定会坚定信心,通过文艺方式讲好中国故事,继续对作品进行打磨修改,力争呈现抗疫题材精品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