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区大寺镇从5月18日起对5月6日以后从吉林市进津人员实施健康管理工作,再度加强小区卡口管理,对吉林市等重点地区返津人员严格核验天津健康码,实行分类管理。防疫常态化下,本土新增病例敲响了警钟,《办法》从法治层面提出了防控要求,这也让防疫工作再升级,防疫措施再细化,复产复学严防疫。
严把输入关,卡口常设防
疫情防控形势日趋向好,但大寺镇的各小区都在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市、区下沉干部、镇机关、社区党员干部、居民志愿者,从零下几度的寒冬到艳阳高照的初夏,四级联防联控织起的防护网依然在守护着所有居民。“红马甲”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仍然在守护着卡口,居民忘记戴口罩了,“红马甲”会提醒;一百多个日夜里,“红马甲”最亲密的伙伴也许就是手中的测温枪;天津市访客登记码、“津门战疫”码、还有健康码,每一次都严格按照政策扫码、验码才放行。而这一次吉林出现本土病例,卡口管理要更加严格,特别是对健康码的核验,一旦发现红码或橙码人员要实施相应隔离管理政策。王庄子村、大寺村等几个外来流动人口较多的村卡口的“红马甲”们说:“自打吉林出现病例,我们就立刻提高了警惕,防护网不能出现漏洞,执勤的时候我们会特别留意带行李箱回来的人,决不能把一丝危险留给居民,不然一直的坚持就白费了。”
宣传不停步,防疫弦紧绷
“决不能让居民有疫情已经结束了的错觉!”这是很多防疫一线工作人员共同的心声。虽然生产生活秩序都在逐步恢复到日常,但疫情真的没有结束,防控不能放松,因此大寺镇的各村居都在坚持利用线上线下方式对疫情防控信息和最新政策进行宣传。大喇叭仍在响,小喇叭不停步,“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多通风”,防疫的“三字经”时刻提醒居民不能忘。而随着文明城区创建工作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步推进,防疫宣传路上,又多了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垃圾分类、楼道革命、环境整治等内容,文明素质和环境品质的提升也将极大助力疫情防控。
防控细节化,消毒无死角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天气渐暖,人员流动也频繁了起来,这对小区的公共消杀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大寺镇的村居再度细化防疫消杀方案,并联合小区物业,每天多次共同对小区公共区域持续进行无死角式消杀。门道口村的消杀车一早就开始在居民小区和腾达园内进行喷洒消杀,同时保洁人员还有志愿者开始在楼道里对门把手、楼梯扶手、电梯进行细致消毒,尽可能让村民安全出行,安心回家。除了消杀,龙居花园社区、福特纳湾社区等不断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提醒居民将废弃口罩投放到指定垃圾桶,不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复产又复学,文明保安全
二月中旬,镇域内企业开始有序复工复产,努力恢复产能的同时也守住企业防疫安全大门,确保员工健康安全,测温、登记、扫码,入口流程不可少;办公区域、生产厂房,全域消杀清洁化;用餐保持距离,下班直线回家,复工企业和员工一直在共同努力做好防疫工作的每一步。而就在今天,5月18日,天津市高一、高二、初一、初二及小学四、五、六年级同步复课开学。加之4月20日已复课的初三、高三,大寺中学初中三个年级全部复课,学校点对点列出任务清单,人对人认领职责任务,就学生安全返校、课堂教学及后勤服务等工作做出周密策划,确保各环节形成疫情防控工作闭环,确保开学复课工作万无一失。同时,倡导学生课间休息、饮水、去卫生间等保持人与人之间一米以上距离,文明守序,不扎堆儿、不聚集,按通道、按秩序依次进行入校出校。同时,各小学也做好了最严密的防疫措施,四、五、六年级的同学们结束了最漫长的寒假,在夏日暖阳中背着书包、排着队回到了等待他们许久的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