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读《落第自勉联》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刘炜 编辑:韩璐 日期:2020-05-15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落第自勉联》,乃蒲松龄某次乡试落榜后所作,意在勉励自己继续发奋苦读,或许连他自己都想不到,科举成了他终生的遗憾,却成就了一部《聊斋志异》。

  蒲先生去世后,其生前好友张笃庆之子张元为他撰写了《柳泉蒲先生墓表》。其中提到,十九岁的蒲先生首次踏入考场。一辈子连个秀才都考不上的读书人大有人在,而他“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秀才的三场考试均获第一,可谓少年得志。

  不过,“秀才”头衔只能算是最低的进学门槛,每三年在京师及省城举办一次的乡试才是真正的“试金石”。乡试中榜了,不但有资格继续参加由礼部主持的更高等级的会试,自己的身份也可摇身一变,被人尊称一声“举人老爷”,从此升官发财,拥有远超一般人的财富和特权,《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就是个最好的例子。但倘若名落孙山了,就只有继续先前凄凉的寒窗苦读,等待下一个“三年”。几十年下来,一些屡考不中且又丧失了谋生技能的读书人更是自寻短见,如鲁迅先生《白光》中刻画的落魄秀才陈士成,在第十六次乡试落榜之后,万念俱灰的他选择了投河自尽。无奈的是,如走了霉运的陈士成一样,蒲先生在乡试路上再也没有了当初考秀才时的一帆风顺。“三年复三年,所望尽虚悬”,这是蒲先生康熙四十一年(1702)乡试落榜后的悲叹,彼时的他已经六十二岁了。九年后的康熙五十年(1711),已经七十一岁的蒲先生才在当年十月考中了乡试副榜,成为了岁贡生。

  岁贡生,是指明清时期朝廷每年或每两三年通过考试从各府、州、县学中选拔作为保送升入京师国子监读书的优等生员,而次选的考生也可以留在地方上作教谕用,即担任地方教职工作的学官。或许是年纪太大,蒲先生获得了一个地方上的候补儒学训导头衔,每年可得到朝廷发放的补助。亲朋闻讯后前来庆贺,这时已是古稀老者的他已没了当初《落第自勉联》中“项羽灭秦”“勾践吞吴”的豪情壮志,反而变作了“落拓名场五十秋,不成一事雪盈头”的唏嘘感慨(《蒙朋赐贺》),依旧视没有考中举人为终生憾事,岁贡生只能算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自我安慰罢了。如果用《聊斋》中的故事作比较,科举考试应该更像是里面某些爱情悲剧篇目中有缘无分的女神,譬如《罗刹海市》里面的龙女、《翩翩》里的仙女,让书生爱了一辈子,想了一辈子,寻了一辈子,却又恨了一辈子,最后落得“怅然遂归”“零涕而返”的结局,真可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人生,确实有着太多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难得的是,蒲先生热忱的写作之心未被浇灭,最终他选择了另辟蹊径,用他自己的话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在乡绅毕际友家坐馆时遍读毕家藏书,极大地丰富了学识拓展了思维,仿唐传奇小说还能更胜一筹的《续黄粱》《莲花公主》因而诞生;投宿旅店时偶然听同屋人讲了个书生与鬼女狐女的爱情故事,便将其加工成为《聊斋》中的名篇《莲香》;与友人崂山游玩时,为下清宫旁丈余高的牡丹和千年耐冬树吸引,又尽情发挥出爱情名篇《香玉》,就这么几十年的笔耕不辍,终于成就了一部被认为是中国伟大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相反,蒲先生的好友、为《聊斋》作序的王士祯是当时著名的文坛精英,同时官运亨通,《清史稿》中都有他的列传,可几百年之后,今人只知蒲松龄与《聊斋》,又有几个晓得王士祯与《香祖笔记》呢?一部《聊斋志异》,就像是盏明灯,照亮了迷失在科举路途上的蒲先生自己,更照亮了后世的我们。虽然历经坎坷,但有志者终于事竟成,苦心人也确实得到了回报,若蒲先生泉下有知今人对他及《聊斋》的赞颂,也该感到欣慰了吧。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