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
|
||
|
||
在精武镇付村,有这样一位土生土长的村民,他50多岁,个头不高,皮肤略黑,言语间一副笑眯眯的样子,让人感觉朴实憨厚。而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花费了大把时间和心血,为付村撰写乡村村志、用绘画还原民俗历史,为大家留住乡村记忆、让文化得以传承延续。这个人就是刘金栋。 搜集文史风雨无阻 “付村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庄,在明朝初期,就有来自山西等地的傅姓、孙姓、梅姓等诸多家族迁居过来……”一说起付村的历史,刘金栋的话匣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的劲头就像个说书人。 “我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村里的这些风俗习惯、真人真事、历史变迁都记录下来,保护好乡村文化。”2017年1月,为了更好地保存付村乡村文明,刘金栋执笔写起了付村村志。说起编纂付村村志,刘金栋依然心潮澎湃:“付村其实在很久以前就存在了,还有诗人描写过付村的情景。历史虽然悠久,但一直没有系统、完整的史实记录,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难题。”为了能找到关于付村最详实的记载,刘金栋跑遍了全区的档案馆、资料库,因为付村有一部分资料在静海区档案馆,刘金栋又多次去到静海区查阅资料,其间数次往返,风雨无阻,只为查到更详实的史料信息。他说:“很多资料都不方便带回来,东西又多,我每次去档案馆查资料的时候就自己带着笔记本,遇到有关的信息我就拿笔抄下来,方便记录,遇到有地图、图像信息的时候,就拿手机照下来,回去打印成纸质版,夹在我的笔记里,方便之后编纂村志用。”一沓记录着各种资料信息的纸张,上面密密麻麻、涂涂写写的痕迹展现出刘金栋的认真与专注。 手绘画卷还原村史 一叠厚厚的草稿,一尺多高的各类书籍资料,坐在桌子前,刘金栋一张一张地介绍自己收集到的材料信息,其中一张关于1976年的付村渔业队的手绘稿十分引人注目。画中树木郁郁葱葱,乡村小屋整洁有序,白墙黛瓦、碧水蓝天,鱼苗池塘铺展其中,刘金栋介绍说,这是根据他走访的村里的老人口述的细节,再加上自己年少时的印象,手绘还原的1976年的付村渔业队的场景,其中房檐的样式、鱼塘设备的摆放都是经过多次精心修改完成的。 手绘付村村志里的民间传说、民俗文化、乡村场景等画作,这是刘金栋在编纂村志过程中的一个特色环节。从小热爱绘画创作的他曾经设计过不少的商标作品,还曾经获得过相关的商标设计奖项。刘金栋在编写村志的过程中,会根据前期查阅记载的档案资料,通过绘画的形式还原记录付村的风土人情,“你看这幅描绘付村高跷会的图,就是我找了很多资料查到的,改了几版终于定稿了。村里有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光用文字的形式去表述有点太单调了,我就想利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方便大家观赏。”刘金栋介绍说。 走访村民矢志不渝 除了查找档案馆、资料库的数据信息,以及手绘还原村里的风俗面貌,刘金栋还走访了不少村里的老人,力求获得最真实、最详尽的乡村历史。有的时候为了核实一处细节,刘金栋要走访很多老人,对村志不同的侧面进行补充完善。寒来暑往,付村的大槐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从光秃秃的枝干到缀满花朵,再到枝叶繁茂,蝉鸣声声……日复一日,刘金栋就这样地每日伏案疾书,把对付村、对乡亲们的所有情感,都投入到村志的编纂中。一年多的时间,刘金栋收集的材料摞了几个抽屉,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编辑村志。回忆起写第一版村志时,用钢笔一笔一划往笔记本上抒写的种种过往,刘金栋说道:“只要能写好村志,用再长的时间、耗费再大的精力也值得,能传承乡村文化,作为付村人的我,义不容辞。” 耗时数月设计展厅 为了扩大对付村文化和历史的传承与宣传,除了撰写村史外,刘金栋还接手了设计该村民俗展示室的任务。 走进这间展示室,刘金栋热情地讲解着展馆内的每一块区域,一张张图片、一件件老物件,一段段尘封已久的乡村往事在这一刻变得清晰可见。刘金栋说,这间展示室是他一点一点地测量和设计的,其中展示的12幅字画,每一幅都是由他亲自执笔完成,每一幅都展现了村里的一段历史、一段过往。展示厅中间位置的三块沙盘格外引人注意,刘金栋介绍,当时为了能直观地展现付村不同时期的村居情况,他查找了不少图片资料、走访了很多老人,然后设计出了付村在新中国成立前、老村拆迁前和现阶段的地形沙盘模型。近看三个时期的地形沙盘,有“飞檐翘角坡屋顶,青砖黛瓦马头墙”的古色古香,也有展现乡村新景象的翻天覆地,沙盘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镌刻着刘金栋的耐心与专心。“建这个展示室,为今天也为明天,这是凝聚付村历史的地方,体现了付村的文化风貌,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这件事,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跟我一起传承好乡村文化。”刘金栋说。 老骥伏枥余热犹存,刘金栋用敬业与责任诠释了对家乡的无限热爱,用坚持和执着演绎了不普通的人生。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