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三月十三·终结篇)——系列综述:万物生长 共享春光 说说咱们的心里话
来源:西青融媒 作者:于爱澍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0-04-16
内容提要:前线手记——西青记者记录驰援湖北西青白衣天使的动人故事。

  【4月15日 三月二十三】

  终结篇 系列综述:

  万物生长 共享春光 

  说说咱们的心里话 

  这是西青记者前线手记最后一次与您见面。

  2020年伊始,料峭与春意并存。很多人都想重启这一年,但也明了,不历严冬霜雪,难迎春光潋滟——这是四季的巧思:她许你最好的,但要让你耐心等待。

  1月26日

  我们挥别

  西青支援湖北医务人员逆行冲锋,背影渺小匆忙却伟岸永恒:“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2月7日

  我们重逢

  在西青融媒体中心指挥室,区领导、一线记者与西青支援武汉第一批、第二批医务人员视频连线。“一切都好,请组织放心。”“乌云之上有晴空。”在他们的轻声吟唱中,我们泪目。  

  2月12日

  天佑恩施

  西青驰援湖北恩施的疾控中心队员挺进恩施州深山。在大山深处,我们看到默默守护筑起坚强防护壁垒的疾控队员怎样负重前行。  

  2月20日

  特别纪念

  西青融媒体中心特邀西青画家为前线每一位医护人员绘制独家画像,向他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3月8日

  喜讯频传

  西青驰援武汉第三批医护人员完成使命——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封舱。广场上的笑声和歌声,还有“再也不见”的话别,通过网络传到西青每一个人的心里。  

  3月9日

  最后坚守

  西青支援武汉第三批医护人员畅红转战武汉协和医院重症病房。我们与她共同感受西青医务人员不负重托履行使命。  

  3月17日

  珍重道别

  当胜利号航班的飞机轰鸣声划过津门上空,西青医务人员以“零感染”圆满完成使命回到天津的佳音传来时。我们与手机前的您一样激动喜悦:颤抖着双手,含泪的眼眶和不自觉上扬的嘴角成我们共同的身体记忆。  

  3月31日

  荣归故里

  当大巴车驶入西青,年轻的医务人员热情大喊“我的大杨柳青到了”。当杨柳青广场欢迎的呼声此起彼伏,“爸妈,我回来了。”“妈妈回来了。”西青融媒体中心通过“两微一端”进行全方位报道......穿越人海的拥抱,区领导深情鞠躬致谢,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一个月的记录,我们与感动不期而遇:

  “主任,让我去前线吧。我家里孩子多,没负担。”;妈妈去打怪兽了,回家后一定领着你看花看草,看这美丽新世界。  

  两个月的连载,我们与湖北同频共振:

  平凡的武汉老人在马路上向医务人员鞠躬致谢:“武汉人民感谢你们。中国加油。”朴实的恩施大娘煮好满满一锅的土家社饭,表达最诚挚的感谢。  

  三个月的报道,我们与前线分享点滴:

  穿上防护服的艰难前行,生病后自己解决不给西青医疗队拖后腿。在盘旋山路上,背着40斤消毒箱挺进大山深入人家,击破谣言,危险下无数次的重复实验......白衣铠甲,让每一个肉躯变成坚强不催的丰碑。  

  这也是时间的注脚:让我们用眼睛、脸庞、双手去触碰“过往”的痕迹。

  ——我们为什么宣传前线医务工作者?

  在疫情发生之时,无论我们身在现场,还是在千里之外,都感受到举国一致的悲伤。因为我们与这片土地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

  ——我们为什么以新媒体的形式宣传医务工作者?

  因为我们希望把奋战在前线医务工作者的事迹可以传得更快更远;我们以全民动员,全天不休的互动形式走进每位读者,让读者看到西青融媒体中心打破僵化思维,不断革新自己的勇气和信念。

  83期报道,76天记录,“007”的工作机制(网络用语,即:每周7天,每天零点到零点的工作时间。让西青记者前线手记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

  西青前线记者手记系列倾注了每一名参与者的心血:

  每天凌晨12点的钟声提醒着我们,新的报道已经发布,企盼着读者每一条珍贵的反馈。

  深夜充电手机亮出的微弱光芒映照着策划、记者和小编的脸庞:您在屏幕上笑说一句“我太难了”,屏幕下我们也会与您含泪的共鸣。

  但共鸣不代表屈服,在直面考验的身影里,有我们的勇气与韧劲——考验如火,正在淬炼真金。

  感谢,所有勇在一线的西青医务人员!

  感谢,所有奋战在西青疫情防控战线的西青人民!

  再见,我亲爱的读者朋友!

  未来,让我们与所有西青故事一起前行,愿你我、愿国家一路平安,前景光明。

  一起回顾三个月的时光

 

  让我们再一次记住他们

原标题:西青记者前线手记(三月十三·终结篇)——系列综述:万物生长 共享春光 说说咱们的心里话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