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遇上诗和远方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王林强 编辑:韩璐 日期:2020-03-13
内容提要:

  小时候,每件事情都想弄明白,因为总觉得不明白的就得把它弄明白。后来,我才慢慢明白,在弄明白的过程中,青春就没了。青春虽然没有留住,值得庆幸的是,我遇上了诗和远方。

  最近整理书稿的时候,发现了二十年前我写的一首诗的手稿──《初次写诗的男孩》初次写诗的男孩/心乱如麻/站在窗前,玩弄着笔/不知如何起笔/初次写诗的男孩/抓头挠肋/坐在窗前,拿起了笔/正在描绘/美好的诗篇。一行行青涩的诗句,发黄的纸张中装满我青涩的时光。

  诗与远方是一种精神和心灵的慰藉。我从小就想用文字创造一个属于我的远方。受爷爷的影响和熏陶,耳濡目染,自幼酷爱文学,笔耕不辍,利用业余时间,坚守自己喜爱的文学阵地。谈起对文学的爱好,还要提起我的爷爷。爷爷毕业于曲沃县立初级中学校,当过私塾老师,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文化人,可以三天三夜讲不同的故事。他给我留下了一些线装书。

  上小学时,我就开始看小说,看古诗词。爷爷一生酷爱书法,劲秀超逸,别具神韵,至今我还珍藏着爷爷的书法作品。就是从小在爷爷的熏陶下,后来我对文字产生浓厚的兴趣,文学梦的种子在我心里落地生根。

  感恩我的父母亲,是他们给了我生命,哺育我成长。我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母亲每天抱着我,给我唱好听的童谣、讲有趣的故事,教我背诵唐诗宋词。至今我还记得母亲唱过的童谣《我家有个胖娃娃》,讲过的《县官画虎》的故事,教我背诵《登鹳雀楼》……这些记忆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里,让我从孩提时代就插上了文学的翅膀。

  父亲也是我文学的启蒙老师。父亲爱好写作,他的书很多,我记忆里有一本手写的很厚的书,写的是长期以来父亲在园林绿化工作中的实践体会和呼唤绿色、呼唤文明。父亲酷爱学习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小时候总是站在高高的书架前,抬头看着书柜里的书籍,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好奇。那时候我在想:等我长大了,要像父亲那样,做一个终生爱读书的人。一定要读读那些书,看看里面到底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文学的种子播种到了心里,就会发芽结果。小学三年级时,我写的第一篇作文《白头翁的故事》得了 99分。当我站在讲台上当范文朗读时,同学们都瞪大眼睛看着我,投来的是羡慕的眼神,当时的我心里比吃了糖果还要甜蜜。后来我在作文里写道,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优秀的作家。

  梦想的种子一旦埋下,成长就有了方向。十一岁时写的《妈妈:我想对您说》荣获全国小学生征文三等奖,这是我第一次获奖,文学信念愈发坚定。从小学三年级一直到高中,求学之路上,我的作文总是被当作范文,张贴在班级的“作文园地”。十六岁时我荣获全国中学生征文一等奖,组委会把获奖证书、奖金,连同一套精装版的《四大名著》寄给我,我兴奋极了。我知道文学的大门已经对我敞开,我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从此我迷恋上了文学。 

  工作后的十年里,诗和远方是我内心最大的动力,值得欣慰的是,我的文字一次次摇曳生姿……我慢慢发觉到自己笔下的亲情、乡情、友情,自然、社会、哲理等方面从一片空白逐步走向充实。我也渐渐地发现与文学陪伴的日子妙不可言,点滴的进步和成长足迹,让我喜悦和感动。我一边用笔下的文字找寻逝去的记忆,一边用生命的触角探寻身边的感动。

  当我捡起岁月往事,突然感觉没辜负自己的初心,没有迷失对诗和远方的追逐。在我的眼里,诗和远方就是我人生最美好的追求所在。生活和工作虽有坎坷和波折,但我始终是幸福的。最大的幸福是在追寻诗和远方的过程中,我找到了热爱的事业。当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看着远方的落日,听着悠扬抒情的音乐,连耳畔的风都是自由的。回家后陪孩子读书玩耍,记录他成长的痕迹和点滴,等他睡觉后,加班工作,望着窗外清月一轮,微风四起,月光悄悄溜进窗帷之中,此时笔耕不辍,书写公文、写诗填词,甚是宁静,好像远离了世俗的喧嚣与不宁,来到了自己的桃花源,将生活过成了诗。

  生活毕竟不是童话,本身是没有色彩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描绘──把它涂成黑白,它只能赐予你清淡无言;把它涂成七彩,它就会变成彩虹,赐予你阳光。生活本来就是如此,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在诗与远方之前,总是隔着千山万水,眼前的琐碎与苟且,是逃躲不了的。正是因为拥有了诗和远方,人世间的善与丑、美与恶、光明与希望、赤诚与善良,都可以用其来护卫。当我感到生活枯燥乏味的时候,文学就是草木欣荣,使荒漠不再。当我觉得工作刻板单调的时候,文学就是宽广田野,无边无垠。正是因为诗和远方给予的力量源泉,我才真正成为了美丽人生的守望者与践行者。只要在心中找到了诗和远方,它就会毫不吝啬地引领我们的每一天灿若朝阳……

原标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