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公告 |
|
||
|
||
一、基本防控措施 (一) 印刷企业负责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市、区新闻 出版部门和文化市场执法机构是属地印刷企业生产经营疫情防控的监管单位,要认真落实监管责任,监督、服务、帮助印刷企业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 (二) 识别各项业务流程中存在的人员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接触传染风险,采取针对性的消毒和隔断措施。 (三) 制定各个岗位针对病毒传染的防护用品穿戴标准、使用方法,确保各岗位员工知晓并掌握使用方法。 (四) 明确各生产班次运行时间内的体温测试、消毒的措施、 频次、方式、地点、区域、部位的具体要求。 (五) 规范预防期内员工从入厂至离厂期间,包括个人卫生清理在内的行为标准。 (六) 制定并明确标示,出现疑似发病事件而采取的紧急措 施的实施流程,各流程环节所需物品的种类、数量以及使用方法。确保各环节人员知晓并掌握使用方法。 (七) 标识共同物品,严格区分岗位间共用物品、群体通用物品,生活福利公用设施、用品,有针对性规范使用和管理标准。 二、加强返岗职工疫情核查,建立职工“一人一档” (一) 做好员工登记工作 1.企业要对每名返岗员工进行登记造册,并详细掌握每名返 岗员工的姓名、性别、年龄、返津时间(具体到某日某时)、何地 返津(具体到门牌号)、返津交通方式(具体到车次/航班号、车厢 号、座位号)、返津后居住地点(具体到门牌号)等信息。2. 企业要对职工健康情况进行核实,对瞒报、迟报、漏报并 造成严重后果的员工,要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二) 做好员工分类管理1. 对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的员工要严格居家或集中隔离14天,并对其进行每天两次健康随访,隔离期满后未出现可疑症状 方可返岗。2. 对来自疫情中风险地区的员工要严格实施14天居家医学观察,无可疑症状情况下可安排返岗。3. 对疫情低风险地区的人员,无可疑症状及无病例接触史等 风险的员工可以上岗,同时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和返津人员医学观察(上岗期间每日上下午由专人对其测量体温,询问健康状况, 14天医学观察无异常后解除医学观察)。4. 出现发热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对上岗员工要实行岗位分类管理,处于医学观察期的员工和其他在岗员工不得混岗。 三、重点区域防控要点 (一)办公场所和生产现场 1. 保持办公场所、生产现场空气流通。办公场所应每2—4 小时开窗通风一次,每次20-30分钟;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时, 应保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运转正常。应关闭回风,使用全新风运 行,确保室内有足够的新风量。生产现场在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 要求的情况下开窗通风换气。2. 缩小岗位人员业务活动范围,尽量使用电讯设备和目标看 板进行业务沟通。3. 建立各部门、区域业务和工作信息中心,统一调度传递指 令和反馈信息。4. 物品定置管理按消毒时间及频次划分区域。5. 重点对座机、电脑键盘、各类门把手、能源设施启动开关 等人员接触性传播区域,做好即时消毒。6. 人员之间接触警示区距离应为1 — 1.5米,岗位间尽可能避 免员工面对面操作。对无法避免的相向操作的岗位,要通过防护 穿戴、操作标准以及监督提醒等措施加以控制。7. 取消办公区域、生产岗位现场所有生活垃圾暂存容器,统 一规定各类垃圾暂存场地,并即时清理。 (二)食堂及茶水间 1. 延长员工就餐时间,保证员工分批分散就餐,保证每批就 餐人数达到就餐人员安全距离1 — 1.5米的要求。2. 应统一员工就餐方向,避免圆桌和对桌就餐,或采用必要的隔离设施。3. 所有餐食饮品应独立包装,取消公共区域自助添盛。4. 茶水间、食堂应准备消毒设施,对饮水机、咖啡机、电磁 炉等公用设施做好随时用、随时消毒。5. 有条件企业可考虑对公用福利设施采取影像监控,也可采 取使用登记记录的方法,便于紧急情况发生时,及时排查风险隐 患。6. 茶水间、食品存放区不允许有垃圾暂存,并与垃圾隔断。食堂内垃圾必须随时清理干净。 (三) 员工更衣室及淋浴室 1. 员工更衣及淋浴要分批分散,避免产生拥挤。2. 更衣及淋浴室内不得留存任何个人遗弃物品。在员工更衣或淋浴之后进行消毒和通风。3. 要求员工清理更衣箱内积沉物品,避免出现发霉和腐蚀。4. 员工工装需实施消毒后入箱保存。5. 易腐性物品如食物,不得带入员工更衣室。6. 印刷厂应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采取其他措施,例 如工装不允许穿出厂房外、生活服饰不得进入厂房。 (四) 洗手间及水房 1. 确保洗手间及水房设施完好,针对正在修缮的设施,以及废弃下水通路,排查其是否存在连通,并采取加封措施。2.要准备足够的洗手液及相应的卫生、消毒用品,保证水龙 头等供水设施正常工作。3. 保持洗手间的通风,保证冲水设施完好,如厕垃圾及时清理。增加清扫消毒频次。 (五) 员工休息区 1. 员工在工间休息时应尽量避免集中,应各自独立在本机台、本工位休息,杜绝随意走动、交流。2. 如果条件不允许,可通过分批分散形式休息,减少区域内人员密度。员工接触至少保持1米距离。避免礼节性接触,如握手、递烟、倒水等。3. 确保员工休息区等共用空间通风良好,要求员工不得留有 个人物品,并做到即时清扫,定时消毒。4. 严禁易腐蚀和易挥发性物品进入员工共同空间。 (六) 其他员工聚集区 1. 员工上下班途中要正确佩戴口罩。建议步行、骑行或乘坐 私家车、班车。2. 员工进入厂区前应自觉接受消毒及体温检测,上岗必须时 刻佩戴口罩,保持勤洗手、多饮水,坚持在工作前、操作后、进食前、如厕后按照“六步法”严格洗手。3. 自动售货机边应备有消毒制剂,要求员工即时消毒。4. 疫情防控期禁止外来人员进入员工聚集区。 (七) 员工住宿 1. 员工处于医学观察期,不安排集体住宿,每人单间居住并配有独立卫生间。2. 员工解除医学观察后,员工集体宿舍应尽量减少同房间入住人数,每个房间最多4人;同房间床位布局尽量分散布置在四 个方位,床外围设布帘隔断,避免头顶头休息。3. 宿舍卫生间设施完善,有足量出水顺畅的水龙头,并配备洗手液,给住宿员工每人配专用脸盆、毛巾、牙膏牙刷等洗漱用 品及床品、拖鞋等个人生活用品。4. 宿舍要保证每天通风不少于2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每日进行消毒。 四、主要业务流程运行环节防控要点 (一) 物资周转流程 1. 所有物流交接应避免人员直接接触,使用相应的物流器具。严格遵守先交后接流程,交和接之间留有停顿时间,避免交接人员近距离接触。2. 外来物品交接应在交接地点划定明确的界限,作预防标识线,确保进入线内的物品得到相应的消毒处理,或确认物品安全。3. 交付物品应与顾客接收方或物流代理方明确交接责任界限,保证越过交付线前物品安全。4. 监视并保证储存物品消毒实施频次、安全状态。 (二) 业务单据传递流程 1. 划定明确的各类业务外来人员的止步线,与外来人员业务交流后,应在止步线内进行相应的消毒或确认自身安全,再进入办公区或生产现场。2, 所有纸质文件、单据的交接与物品周转流程一样,在交接处固定放置文件框,便于交与接过程中的纸质文件的投放、接取。3. 外来邮件在越过止步线之前要确认安全,或进行相应的清 洁、消毒。 (三)管理信息交流 1. 尽量减少人员集中开会,改用视频和电话会议,或使用板报通报信息;必须召开的会议尽量缩短时间,避免文件传阅,会议前后会场须消毒;2. 确保与防疫中心及相关专业咨询机构的信息沟通,便于及时获得专业的、最新的病毒防范标准、方法等信息。3. 确保顾客需求信息、内部实际生产信息、供应资源信息和内部物资储备信息的准确,有效平衡印刷生产计划,确定生产经营运行所需预防用品的消耗量。4. 整理每日预防工作所有记录信息,形成各类岗位相对固定接触交流联系网络,便于发生紧急情况时釆取隔断性措施。 五、传染及控制信息收集传递措施 (一) 建立返岗员工健康卡制度,持续记录员工之间、员工与外来人员之间工作业务接触“日记录”。 (二) 严格履行员工出入,以及外来人员到访登记制度。 (三) 制定实施疫情防控期内员工离厂后接触人群报备制度。 (四) 每日要及时统计上报预防消耗品实际消耗和补充需求信息,并做好日盘点记录。 (五)共用物品使用、员工定期体温测试要登记记录,各区域清洁消毒要记录。 六、 感染事件紧急措施 (一) 明示各个区域紧急事件负责人及联系方式,确保员工有发热等情况第一时间通知区域负责人。 (二) 规划并明确各区域通向疑似发病员工隔离区的路线。 (三) 及时调取疑似发病人员行为轨迹,接触人、物、区域 的信息记录,划定风险范围。隔离频繁接触人员和物品,确认风险程度并采取措施或重新消毒。 (四) 当疑似发病员工被医疗机构确认为新冠肺炎患者时, 第一时间向防疫机构报备该员工离厂接触人群。 (五) 当厂外感染者与员工有接触时,通过记录追溯,划定 厂内员工风险范围。 七、 防护设施及用品保障措施 (一) 在印刷厂内部明显处要设置“疫情预防”信息目标板, 及时通报并更新信息。 (二) 员工防护用品,以及消毒器械、方式、制剂需经专业 人员或机构确认其有效性。 (三) 设立指定的防护用品废弃点,集中回收无效的防护用 品并由专人进行消毒无害化处理。 (四) 建立防护消毒用品采购货源渠道,并与供应商保持信 息沟通,确保所需物品供应及时不间断。 (五) 设置发病人员隔离间以及风险物品存放消毒区,准备 担架等救助工具。 (六) 保证紧急措施各流程环节所需物品充足。 (七) 厂内易燃、易挥发性消毒制剂要安全存放,其他防护性用品要有效管控。 八、防控措施管理保证措施 (一) 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汇报机制,明确各层级岗位人员的责任和具体任务。 (二) 防控信息统计记录、体温测试、消毒执行、防护物品清点发放、紧急事件实施、与防疫机构和医院联系等责任和具体任务,要落实具体人员。 (三) 对紧急事件处置措施人员要进行培训、训练,通过模拟实战性考评,确保其具备应急、救助和自保能力。 (四) 企业最高管理层应即时取得最新信息,保证各项防护措施有效落实并不断完善,阻断病毒传播。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