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二月初十)——​生命脆弱 但情比金坚
来源:西青融媒 作者:于爱澍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0-03-04
内容提要:前线手记——西青记者记录驰援武汉西青白衣天使的动人故事。

  【3月3日 二月初十】

  生命脆弱 但情比金坚

  刘旭,天津西青驰援湖北武汉第一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队队长,西青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今天的手记,我们一起分享来自她的故事。

  万千言爱,不若默默寸心而行。

  接手武钢二院后,天津驰援武汉医疗队的大夫们被分成10组,每一组重点负责6张床。刘旭与来自一中心和北辰的一名医生被分成一组,掌握病情的同时,还要了解病人的饮食起居和心态。

  “医院像一面镜子,照见人间冷暖。武汉职工二院,每天都上演着让人难忘的事。”

  ——天津西青驰援湖北武汉第一批医疗队临时党支部书记、带队队长,西青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刘旭

  面对每天看到、经历到的人生最极致的悲欢离合,医护人员开出的药物不仅仅治病,还治“心”。

  儿子(后排拿核酸检测证明)和母亲(前排)与西青医护人员合影


医者医病 更医心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让人心碎的离别之一。如果母亲没有见到孩子最后一眼呢。

  二楼7号床的老人60岁,新冠肺炎重症。

  如同每一个春节,没有意外的话,老人一家应该坐在一起团圆:子孙围坐,吃完饭母亲不让孩子们收拾,兄弟姐妹抹抹嘴,坐着聊天。

  然而,意外一个接着一个:老人儿子轻症,孙子轻症,女儿在这次疫情中不幸去世。

  西青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刘旭在鉴诊患者肺部胸CT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我们无法衡量会给一位老人给予怎样的打击。经过与家属的商讨,医护人员和家属共同选择了向老人隐瞒女儿去世的消息。无意间,老人得知了女儿去世,刹时悲痛万分,咳嗽混杂着哀嚎:“为什么死的不是我,是我的孩子啊。”“女儿死了,我治疗还有什么意义。”“闺女,妈没来得及看你最后一眼啊,是妈没用。”......

  这是一位母亲的悲恸。

  西青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刘旭与同事在讨论病情

  难过的不仅是她,还有她的家人以及所有知情的医护人员——心如刀绞。死亡那么近,拉着你心爱人的手转身离开,没有道别。从得知女儿死讯的那一刻,老人开始拒绝配合治疗。

  心上划出一道伤口,治愈伤口需要时间,更需要爱。

  为此,医护人员特意将老人儿子转到8号床以便宽慰母亲。同时,每一组接班的医护人员都密切关注老人病情和心情。是医生,更像儿女,拉着老人的手,普通话一遍又一遍地安慰“我们都在。家里需要你啊。”老人说武汉方言,在悲恸中对医护人员的普通话也一知半解,然而,手与手之间的温度是真的,口罩上方眼睛里饱含的感情也是真的。

  西青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刘旭、齐天、许海超与患者合影

  “把老人当做自己的母亲一样照顾安慰,对老人来说这是最好的治疗。”刘旭说。从抗拒到消极,从消极到配合,老人的病情逐渐好转。

  西青驰援武汉医护人员与患者合影

  久病床前 有孝子

  老人的儿子治愈后,向医院提出申请陪护母亲。医疗队经商讨后,同意了老人儿子的申请。“天津医护人员,真好!他们对母亲和我如此尽心治疗,尽心抚慰,身为儿子,哪能不孝顺母亲。”

  西青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刘旭日常工作

  同样陪护母亲的还有49床老人的女儿。老人身体不便,从住院开始女儿就一直陪护,在窄小的三人间里,女儿搭了一张临时折叠床,整晚都处于警醒状态,母亲稍有不舒服就起来看看。“整整二十余天。”刘旭回忆。为了保证陪护人员健康,医护人员也为老人女儿定期发放医用口罩,同时进行核酸试剂检测。

  患者与西青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合影

  “穿上制服我们是医生,脱下制服我们也是平常人家的儿女。看到女儿对老人的孝顺,我们也万分感动和敬佩。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在这里的每一个人平平安安。”刘旭感慨。

  “穿梭在病房里,一遍遍给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你可以的,要加油,一定会好起来的,让病人对自己的疾病能有乐观的心态。病人能好转出院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刘旭说。

  
西青驰援武汉医护人员刘旭的朋友圈截图

  【记者小记】

  疫情下的亲情,不仅仅是父母对于儿女,更让我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孝顺,我们这个民族延续在血液里的永恒基因。

  在无情的疫情里,人的生命也许依然脆弱,但是爱的真诚坚如磐石。

原标题:西青记者前线手记(二月初十)——​生命脆弱 但情比金坚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