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抗“疫”一线群英谱(二)因为有你 所有美好将如期而至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于爱澍 田建 编辑:韩璐 日期:2020-02-28
内容提要:西青医院医生,西青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旭和其他几位医护人员在下班等红灯之际,遇到一位60岁左右的武汉大爷。

  西青区驰援湖北医疗队 同舟战“疫” 李娜(左二)在恩施州来凤县与当地医护人员进行交流

  2月15日,武汉飘雪。

  西青医院医生,西青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刘旭和其他几位医护人员在下班等红灯之际,遇到一位60岁左右的武汉大爷。

  大爷:“你们是天津来的医疗队?”

  刘旭:“是的。”

  大爷:“你们什么时候回去?”

  刘旭:“疫情结束以后。”

  大爷:“武汉人民感谢你们,加油!”语毕,向刘旭他们深深地鞠上一躬。

  这是西青区驰援湖北医疗队在那里遇到的感人瞬间之一。

  1月24日,西青区接到上级通知,组建医疗队伍赴湖北支援新冠肺炎医疗救治工作。短短几个小时里,西青百余名医护工作者纷纷响应,主动请缨,驰援湖北。

  出发至今,太多感人的故事发生在西青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身上,太多白衣“战袍”下鲜为人知的一面,等待我们细细发掘。

  在武钢职工第二医院门前合影留念

  西青第一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直面困难与挑战

  斑驳的铁门锁着院子里孤零零刚吐出嫩芽的枝杈和有些古老的医院大楼,这里是湖北武汉的武钢职工第二医院,是西青第一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工作的地方。

  随着天津首批医疗队的到来,他们将一栋4层小楼改造成专门隔离区,收治发热病人。在这里,医疗队员面临一个又一个考验。

  十几年的旧楼打开门锁,重见天日,可以说一切都从零开始。

  医疗物资缺乏,是第一批医疗队员到达医院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眼上戴的护目镜容易起雾,手上双层手套,电脑相关工作就会显得异常艰难,看不清,眼睛要离键盘很近,手指也不灵活;舒适度如没调整好的话,戴双层口罩容易憋气;说话需要分贝很高,几乎是喊着说;护目镜勒太紧会脑袋疼……

  即便难关重重,每个医护人员都默默地克服着,以使自己能够胜任这里的工作。

  “我们不吃饭,不喝水,垫上尿不湿,就想省下一件防护服。”“本应是一次性的护目镜被我们消毒后反复使用。”……为了节省医疗物资,刘旭回忆道。

  然而,在自己短缺医疗物资情况下,他们首先担心的是病人。

  一间病房三个人,他们负责的楼层一共住着58个人。疑似病例患者需要排队,由相关部门统一组织核酸试剂检测确诊。

  太慢了!刘旭和几个同事心急如焚。他们一边镇定地安慰病人,一边询问相关负责人药品什么时候充足。

  解决该疾病最重要的是供氧。氧气供应上的话,人体机能慢慢就会改善,没有充足的氧气就会呼吸困难,最后可能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死亡,因此,“氧疗”非常关键。

  可这里没有氧气袋。晚上病人呼吸困难,护士就要拖着40公斤重的氧气瓶第一时间实行救治。除此之外,每一名护士带着两层厚厚的手套,但是在为病人打针时,却没有出现任何失误。

  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西青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以专业的姿态,完成着驰援救治工作,一切有条不紊。西青第二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带队队长高应启说,越是困难越要镇定,以专业的姿态做好部署,相信一切都会好转。

  人在生病的时候内心往往很脆弱,特别是在这样的疫情之下,许多人需要安慰。

  ──“我害怕!”

  ──“别怕,有我在。”

  五个字,给予康复的勇气,生活的希望!

  在武汉江岸方舱医院前合影留念

  西青第三批驰援湖北医疗队──前往生命的方舟

  抗“疫”攻坚。一座座被视为“生命之舱”的方舱医院,在武汉三镇建设启用。西青区第三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工作地点是在湖北武汉江岸方舱医院。

  2月17日,医生高雪锦和同事们乘坐专车到达了江岸方舱医院,开始了第一次进舱的夜间值班工作。

  江岸方舱医院门口有临时搭建的集装箱,一侧为入口,一侧为出口。入口用于穿戴防护装备,所有医护人员在这里测量体温,穿戴防护装备。

  离开集装箱进入方舱医院大门,高雪锦形容道:“就像一场考试,要答题了。”

  夜间的工作比白天更轻松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了病人便于诊治和医护人员工作,方舱医院夜间一直灯火通明,医院为每个病人配备了眼罩,保证睡眠质量。“总有病人不舒服,发热、咳嗽、胸痛等等。”高雪锦说,“醒着的病人也会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复查,能不能出院;发烧2天了,白天能不能转走。我们需要忍住穿着防护装备的不适,一个个去解决患者出现的问题,让他们的心态乐观积极起来。”

  在这里,一个夜班医生平均分管125张床的病人。高雪锦告诉记者,夜间值班决不能掉以轻心,在病人没有需求的时候,他们抓紧时间了解每一位病人的病史,看看这里目前的常用药品及其用量用法,了解大概工作流程。因为医疗设施还不够完善,所有工作人员都在积极促进完善工作,每个班次任务量巨大。护士们更加辛苦,因为他们要定时多次的监测患者的体温、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指导患者服药,不知不觉就进入了黎明。

  随着方舱医院内各项工作步入正轨,从刚开始身着防护服的举步维艰、小心翼翼,到现在每天带着大家练习跳康复操,教会大家正确洗手的方法,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疗队员和患者的关系也开始从陌生变得熟悉,彼此之间的沟通也越来越多。

  今年50岁的凌先生,因被确诊新冠肺炎,于2月14日住进江岸方舱医院。入院当天,他就被眼前的一切感动了:“这里的医护人员无论多忙,都非常耐心,关心每一名患者。”于是,凌先生自愿加入到由患者组成的志愿小组。每次餐品送到后,他也帮忙分发到行动不便的老人手上。空余时间,他还负责打扫病区卫生、消杀、搬运物资等。

  “这里有很多人,自发组成了志愿小组。”西青医院医生、西青驰援湖北医疗队的第三批医护人员畅红告诉记者。“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战中,谁都不是局外人。帮助别人,也让我的心情更愉快。”凌先生接着说,“既然疾病没有击垮自己,他就要继续与病魔抗争,帮助更多患者康复。”

  在恩施州来凤县进行核酸试剂检测

  在恩施州咸丰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西青疾控中心驰援恩施──共克时艰

  西青驰援湖北医疗队中,还有李娜、徐庆杨和闻福三人,他们来自西青区疾控中心,他们的目的地是天津援助地湖北省恩施州。在这里,他们帮助恩施州来凤县、咸丰县完善了核酸试剂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和消杀等工作。

  闻福此行的工作任务是针对一些病例对于其居住家庭、活动轨迹进行消毒,并结合疫情防控,开展一些预防性的消毒工作。

  “发现核酸检测阳性病例,消毒范围是多大?”2月20日凌晨,闻福接到了咸丰县疾控中心打来的电话。

  “因为流行病学调查没做完,而这家医院病房同楼层还有病人,所以消毒范围是多大,他们县疾控中心拿不准消毒范围需要多大。”闻福说。

  接到电话后,闻福立即出发赶往现场。

  在实地勘察后,闻福决定,先消毒楼道,把病人转到别的楼层,再消毒确诊病例待过的地方。

  当地为什么会对消毒范围产生疑惑?

  闻福告诉记者,医院消毒平时由医院相关科室负责。该县疾控中心消毒工作主要是按照方案负责病例家庭消毒。

  该病例被发现时,是在医院普通病房内。其一,当时并没有到定时消毒时间;同时,普通病房消毒是靠紫外线照射杀菌,县疾控中心的消杀工作是使用专业的过氧乙酸进行消毒。该县相关部门担心医院消毒不够彻底,因此联系了县疾控中心。

  过氧乙酸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这样的高浓度环境对工作人员造成生理挑战,“它伤害眼睛,导致结膜红肿,眼睛会流泪,喉咙会痛,皮肤会痒。”闻福说,在操作中,几位成员只能通过轮换作业,来减少刺激。

  除了确定消毒范围,闻福的专业素养也为当地的消杀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安全保障。同样,当地人的吃苦耐劳、热情朴实也深深感染着闻福。

  喷雾器重10公斤左右,注入5至10升的药之后,加上防护服和其他设备,一名“消杀”工作人员的负重超过20公斤。在上面提到的消杀工作中,当地5名消杀工作人员从上午11点忙碌到下午3点,转天,当地疾控消毒组要奔赴一个车程有2个小时的地方进行消毒工作,5名工作人员全部在岗,一直忙碌到转天下午三四点钟。

  闻福说:“与西青的疾控人一样,听指挥、能战斗、能吃苦,还乐观豁达!”

  任务繁重、疫情无情。然而在这样的“寒冬”,闻福、徐庆杨和李娜仍感受到了当地的热情。

  2月15日,李娜生平第一次吃到了土家族人的“社饭”。送来社饭的是当地疾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的岳母。老人家听说来了驰援恩施的医疗队,特意做了一大盆社饭送过来。

  香喷喷的社饭里,有香软弹滑的糯米、馨香扑鼻的青蒿野葱还有劲道有嚼劲的腊肉,油而不腻。更重要的是这里含着老人对他们一份沉甸甸的心意。

  “吃了这份社饭,一定国泰民安!”李娜说。

  是的,这一年,我们一定能克服困难,国泰民安!

  在恩施州咸丰县进行终末消毒

  我们── 一起在战斗

  湖北武汉地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与北方冬季寒冷干燥不同,武汉的冬天更阴冷潮湿,没有供暖。

  在武钢职工第二医院,医护人员下班时在洗澡过程中,洗到一半就停水了,很多人不得不回驻地去洗澡。刚刚进入宾馆入住,由于宾馆空调坏掉了,开循环怕感染……大家带的行李又都是医疗物资,并没有足够的衣物御寒,睡觉时他们把所有衣物裹在身上,只留鼻孔出气。

  第二天一早,当地政府派工作组立即对驻地宾馆的设施进行了修护并送去了御寒的军大衣、暖水袋。同样,驻地食堂也换掉了武汉当地偏辣的菜肴,烹饪符合天津人饮食习惯的饭菜。当地老百姓们自发组织捐赠的水果、酸奶源源不断被送来,暖流在两座城市、两方人员之间涌动。

  同样,为了解决医护人员的后顾之忧,西青区有关部门走进每一名医护人员家中慰问、解决困难。不仅如此,西青区主要领导还通过网络视频向这支驰援湖北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问好。短短的几分钟里,区领导仔细询问医护人员的工作和生活。

  通过网络视频向家乡人民问好 田建 摄

  ──“都挺好的,家乡人民放心吧。”他们笑了。

  ──在场的人眼圈红了。

  在连线尾声,他们也为家乡父老送上了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

  因为你们在左右,我们感到安心,因为你们在前线,我们感到安全!

  这不是一支只有几个人的队伍,队伍背后──是我们!

  挥手再见,亲爱的战友,等你们凯旋归来!

  以上部分照片由西青区驰援湖北医疗队员提供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