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记者前线手记(正月二十八)——​西青疾控战士湖北恩施捕捉病毒 穿过层层迷雾寻到传染源
来源:西青融媒 作者:于爱澍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0-02-22
内容提要:前线手记——西青记者记录驰援武汉西青白衣天使的动人故事。

  【2月21日 正月二十八 】

  西青疾控战士湖北恩施捕捉病毒 

  穿过层层迷雾寻到传染源

  十几秒接触,就被新冠肺炎病毒“命中”。这是疫情最真实的传播“模样”。

  从病毒潜伏到患者发病的时间,由数个十几秒组成。这无数个十几分钟里,病人去过哪里,接触了哪些人,是令人瞩目的谜题。

  焦某某,男,66岁,湖北恩施咸丰县人。1月30日发病,发病前14天接触的家人和邻居都没有症状。他究竟是怎么被传染的?最后,在西青区疾控中心驰援恩施的流调员徐庆杨协助下,该县疾控中心找到了传染源。

  流调员——福尔摩斯般的探案者。他们跟踪病毒,关切每一例病患因何患病;与病毒赛跑,找到密切接触人群尽早隔离观察;回溯病毒来源,在病例间探寻联系,破解真相。

  作为驰援湖北恩施的首批疾控队员,西青疾控中心挑选了“流调”中坚力量——徐庆杨前往恩施。踏上飞机的那一刻,谁都不知道,他会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和考验。

  1月底,对于徐庆杨的考验开始了!

  接触人群没有武汉旅居史和病症,怎么办?

  流调的第一步工作是——问。

  14天内到过哪些地方?每一天的移动轨迹是什么?乘坐了哪些公共交通工具?接触了哪些人员?去过哪个医疗机构就诊?

  焦某的接触人群里,当地的流调队员首先锁定了曾在湖北人民医院有过就诊史的女婿。1月18日,他的女婿从武汉返回家中,与焦某某同住。然而,其女婿两次核酸检测均为阴性,排除隐性感染的可能。

  检索范围进一步扩大,当地流调队员开始逐一排查焦某接触过的邻居、朋友,有无去过武汉、有没有相关病状,然而,所有答案都是否定的,流调陷入困境。

  如何让病例“孤岛”连成片?

  随着徐庆杨的到来,流调出现了转机。

  他提出,把所有患者有可能去的地方都查一遍。

  他的观点,与当地摸排有与旅居武汉人员接触的工作标准不同。但在困境中寻找一丝线索,这是剩下的唯一一条耗时、耗人力,却保险的“捷径”。

  然而,焦某已无法记清发病前14天的外出史,且他平时习惯不与家人打招呼就骑摩托车外出,家人也不了解其行动轨迹。这就给寻找传染源带来了麻烦。

  徐庆杨和同事没有放弃。

  “我们到病例村中和村附近进行走访,估计焦某骑摩托车可能走的路线和可能去的地点,以及村民是否见过他外出,通过这样的走访巡查,发现焦某两次外出购物史:到隔离村买玉米和到县城某超市购物。”徐庆杨说。 

  抓住这两条线索,他和同事赶紧追查,最终发现其与之前一确诊病例邢某在超市有几秒钟的交集,确定了传染源,使病例不再是“孤岛”。

  如果早知道在超市逗留不到几分钟的时间,就被新冠肺炎病毒“命中”,湖北恩施咸丰县的焦某,怕是一秒钟都不会在超市停留。

  这就是疫情令人害怕的地方,你永远不知道你在何时何地,接触过传染源,何时何地又会将病毒传染给谁。

  破解谜团 不止是一部推理电影的时间

  “追凶”固然精彩。但像焦某某一样,记不清自己行动轨迹的人很多。同样,还有的有的患者甚至故意隐瞒行踪。面对这一情况,流调人员只能帮助患者舒缓压力,引导他们自己说出来。“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徐庆杨说,问完一个疑似病例的情况,至少要两个小时。如果疑似转为确诊,还要补充完善信息,最多达10个小时。有时可能要重复五六次以后,才能把故事基本说圆。

  发达的信息社会,最关键还是靠人。

  虽有诸多高科技手段加持,但现在的流调队员的工作仍普遍以传统的询问方式进行。

  很多人觉得把(确诊病例的活动)轨迹一公布,把信息一查,把这个人锁定,什么东西就都能够搞明白了,其实不然。“疫情需要公共卫生体系各个环节共同发挥作用才会抑制。”徐庆杨说。

  【记者小记】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很多。我们因为抽丝剥茧的患者行动轨迹,注意到了流调员这一职业。受17年前的SARS影响,让徐庆杨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医学专业,今天,他站在疫情一线,发挥着使命,义无反顾。

  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

  我们相信,无论您是“逆行”的战士,还是“坚守”的士兵,在选择现在这份职业背后,都有情怀与重量的坚持。面对疫情的考验,你挺身而出的担当、你的用力与坚守、你的鲜血和热泪,让你无畏一切考验的淬炼,咬牙坚持。

  谢谢你!这样的你,就是英雄!

原标题:西青记者前线手记(正月二十八)——​西青疾控战士湖北恩施捕捉病毒 穿过层层迷雾寻到传染源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