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坚持,定能等来春暖花开——记西青医院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蔡莹莹 王树云 编辑:韩璐 日期:2020-02-07
内容提要:24小时接待发热患者,鉴别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患者;感染疾病科隔离病区24小时隔离治疗护理隔离观察者,分多个班次进行所有的诊疗、护理、检查等多项工作;

 

  

  24小时接待发热患者,鉴别筛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患者;

  感染疾病科隔离病区24小时隔离治疗护理隔离观察者,分多个班次进行所有的诊疗、护理、检查等多项工作;

  护士长更要每日清晨7点多到岗后,开始一天的诊疗护理管理工作,22:30下班甚至连夜值守……

  29位医护人员十几个小时连轴转,这就是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青医院院内防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的一天。日前,记者来到西青医院发热门诊,直击全区疫情防控第一线。

  发热门诊,是正规医院门诊部,专门用于排查疑似传染病人,治疗发热患者的专用诊室。当新型冠状病毒正预伸出魔爪向大家的时候,发热门诊成为接诊任务最重的地方。

  西青医院东门,一抬头,“发热门诊”四个鲜红的大字便映入了人们的全部视野,刺眼而又令人紧张。顺着箭头指的方向,记者渐渐走近医院西侧的一栋旧楼,与外面的安静相比,那里显得格外得静谧,从医院大门走到感染疾病科老楼的门口,听得最清楚的就是自己的脚声。短短的几分钟,三两个人从那里面急匆匆地走出,与记者擦肩而过。而这个地方,便是发热门诊,里面正有一群医护人员,他们是医院疫情防控一线的先锋战士,平凡又让人动容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发生。

  我不上谁上,这是必须的

  今年春节,本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一场没有硝烟的抗“疫”战争却打响了。西青医院全院上下紧急集结,院领导带领大家灯火通明,展开了奋力的迎战工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让大家不由得都想起了17年前的非典疫情。

  郭俊华,西青医院感染疾病科护士长,曾参加过非典、甲流、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多项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及传染病,大多数人都唯恐避之不及,而她却始终坚守在最前线,与疾病开展忘我搏斗,充分展现了白衣天使的工作风采。

  还有2年多就退休的她,怎么也都没想到,17年后,她又做了和那年一样的决定,毅然决然地担负起发热门诊工作。但是,与当年前不同的是,这次和她一起奋战在这栋大楼的还有感染疾病科、神内科、急诊科的其他医生护士。“1989年,我就在西青医院工作了。2003年的非典时期,我是我们院里第一个主动请缨,到发热门诊参加抗击疫情的。2014年,我又成为院里新组建的感染疾病科的护士长。现在,我带着我们这里的护士们做着和我17年前一样事情。非典时期,我还是个普通的护士,可以一门心思地救治每一名疑似感染患者。现在不一样了,我是护士长,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照顾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患者,协调相关工作,更要保护好大家的健康和安全。所以,在发热门诊这些日子的工作以及日常培训中,我对大家要求得都非常严格,目的就是要保护好大家。等到疫情结束,我们可以一起平平安安地从这里走出去。”郭俊华向记者说出了心里话。

  从2003年的非典疫情发热门诊的护士到现在的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护士长,面对病毒,她从未曾退缩过一步。郭俊华平均一天要接打200多个电话,从接诊疫情患者到初步询问流行病学情况,标本采集送检,联系车辆转运患者,每一步她都亲力亲为。她笑着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微信运动步数,步数最多时达到3万多步,平均每天也要2万多步。就在郭俊华展示步数的时候,记者的注意力却被她的手吸引了。不是因为她的手有多美,而是她的手背布满了细小红肿的小裂口。“没什么,因为频繁洗手,所以手就皴裂了。”郭俊华摸了一下自己的手。

  “从春节之前,我就一直没怎么休息过。一开始的时候人手不够,我们都是24小时连轴转,这期间就回过四次家,也都是深夜回去的,怕影响家里人。我爱人在社区医院工作,也在抗击疫情的一线上,年前我俩见过一面,就再也没见着了。每天就是在微信里互相报个平安。后来,我索性就住在院里给我们安排的宿舍里,不回家了,这样方便我及时处理这里的事情。”郭俊华说,“家里人也挺支持我的,每天家庭微信群里,大家都嘱咐我多注意休息,多吃水果,注意身体。他们的支持,对我来说就是鼓励,多累我也坚持。”

  “疫情就是冲锋号,发热门诊就是主战场。”“我不上谁上,这是必须的。”“累了我会休息,但是我们一定要坚守住第一道防线。”……郭俊华坚定的话语,也反映了医院全体医护人员、行政后勤人员勇敢冲向第一线的决心。

  我们只要坚持,定能等来春暖花开

  为支援武汉抗击疫情工作,西青医院发起了支援武汉紧急报名的号召,不久一份份印着红手印的请战书便呈现在了大家面前,而那一个个红手印,就像雪中绽放的梅花一样傲然坚定。

  “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们都感到责无旁贷,当即都踊跃报名。科室里面许海超被选中去支援武汉,而我则成为支援院内一线感染疾病科的一员。”感染疾病科护士董丽说。

  回想起刚刚来到发热门诊的情形,董丽仍然记忆犹新。大年初二,来到感染疾病科报到,董丽便看到大家忙碌的身影,护士长郭俊华在不停地指挥着,嗓子都哑了。所有在岗医护人员都加班加点,日夜奋战一直没有回家。大家没有发一句牢骚和一声委屈,默默地干着手里的工作,因为大家深知这次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在这个非常时期,发热门诊里的医护人员所面对的是一种无形的潜在强大压力,需要他们有非常强大内心。大量工作突如其来,从规范环境及操作入手,医护人员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面临被感染的风险;当身穿厚重的防护服,带上护目镜,带上双层手套后,护士们仍然要保持高水准的穿刺操作水平,还然要跟病人有良好的沟通,做好心理护理,并反复耐心开导,倾听患者诉说,一次又一次地安抚他们的情绪。

  “我们一般戴口罩要戴一层N95口罩,还要再戴一层医用外科口罩,最外面还要戴一个隔离罩,喘气特别费劲。我们还要穿戴着这些进行日常的消杀、护理工作,特别消耗体力。每次脱下身上的这些装备,取下口罩和护目镜,我们护士之间都会对视一下,看看对方变成什么样子,因为我们的脸每次都被挤得变形了,脸上还有很多勒痕,有的痕迹到转天都下不去,有的地方还会被磨破。”接下来,董丽告诉记者,“穿脱防护服特别繁琐,而且工作比较忙,为了节约时间,我们要么一天不喝水,要么穿着纸尿裤工作。一个班是4个小时,期间要是赶在中午饭点,我们基本上挪到下午三四点钟再吃,这样可以节约防护服。”

  她们的困难还不止董丽说的这些,发热门诊以及感染疾病科被安置在西青医院旧院区,所有设施都是比较旧的,老楼的一楼,非常阴冷,护士们穿着胶鞋,一冻就是一天;终末消毒,女护士们全变身大力士,一遍一遍地用有效氯擦拭大楼,有效氯用完了,半个人多高的桶,护士们搬起来就爬到四楼去更换,装满有效氯以后又搬下来……

  “虽然有很多困难,但是我们都能克服。而且我们并不惧怕疾病,也不是我一个人在拼命,我的‘战友’都在一线。我们必须发挥艰苦奋斗精神,保质保量完成科室工作。这次我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因为我感到我们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强大的先锋组织,而且我也觉得在这个时候申请入党非常那股神圣而且有意义。”护士王震也向记者说出了心里话。

  这场疫情就像集结号,现在集结号已经吹响,相信大家携手向前,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们只要坚持,定能等来春暖花开。”董丽自信满满。

  我只想要妈妈

  发热门诊里护士们有的年纪大的将近50,年轻一点的护士也有了自己的宝宝,最小的宝宝刚过满岁,有的护士还是二胎妈妈,但是大家都没有怨言,都是上下夜班后加班加点在干。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够支撑她们的,也许就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孩子了。

  张颖从事护理工作18年,多次被评为星级护士,因为细致和负责,在科室里她一直是能力担当的存在。同时,她还是个二胎妈妈,小儿子刚满二周岁。

  “没有人不害怕,而且我还担心孩子,但是我有这份责任。”张颖在两天内上了三个班,在灾难与困难面前,毅然而然地挑起了责任。

  工作时,她们沉稳坚强,可是只要提到家里的孩子,坚强的心马上变得柔软。护士肖玥、王震、闻雯三人孩子都很小,因为长时间没有回家,孩子哭着打来电话询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时,她们也只能安慰道,“宝宝乖,早点睡觉,等你再睁开眼,妈妈就出现在你面前了。”

  来发热门诊支援的神经内科护士小蔺忙完了工作,每天最开心的就是和自己的宝贝视频聊天了。而且,过几天就是宝贝的生日了,她想给孩子一个惊喜。可是孩子不经意的一句话却让小蔺和其他的宝妈们落下了眼泪。“我问孩子想要什么生日礼物,结果孩子却说我只想要妈妈。当时我心里就受不了了,我也想孩子,但是这里更需要我。”话没说完,小蔺转过头用手擦拭了一下眼睛便走出了临时休息室。

  郭俊华的儿子二十多岁了,但在她的眼里,儿子还是个孩子,每天母子之间的视频聊天是雷打不动的。“我跟爱人都不在家,孩子为了让我们放心,总是说家里还有吃的,方便面挺好吃的,让我们管好自己就行,说不了两句就让我们快点儿睡觉休息。我一直以为他是嫌弃我唠叨了,前几天看他微信朋友圈,才发现其实他也想我。”说着,郭俊华翻到了儿子那天发的一个朋友圈,上面写道:请大家不要乱出门,出门一定要戴口罩,要勤洗手,多通风。大家这么做,就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支持。疫情结束了,我妈就能回家了……

  采访在感动中不知不觉便结束了。疫情虽还没结束,而这里的温暖却还在继续。

  病毒无情,人间有爱。在这个本应充满欢声笑语,与家人共度佳节的时间里,西青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在救治一线默默负重前行。疫情扑来他们用自己双肩挑起重任,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健康,用自己的言行温暖着患者。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