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西青“缸鱼”老人王学勤:留住最美的春节记忆
来源:西青信息港 作者:张禹昊 杨雨霏 马云静 编辑:李美玲 日期:2020-01-23

  年味儿是什么?在年轻人眼里,或许是窗花、贴吊钱儿、福字;又或许是年夜饭的一顿饺子;而在许多老人的印象中最有“年味儿”的,不得不提的还有 “缸鱼年画”,那曾经是家家户户都会贴在家里放置水缸旁的墙上,对来年的美好祝福,也是春节最美的记忆。

      今年85岁的西青老人王学勤,凭着祖父辈世代传承的绘画技艺和生活方式,成为了西青唯一以“粗活儿”形式绘制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民间艺人,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喻为“津味”文化的“活化石”。

  2019年年初,冯骥才在“缸鱼年画”情缘中说:“见到王学勤时特别高兴,他是标准的南乡三十六村的做法,农忙种地,农闲作画。老人画缸鱼非常有燕赵之地的浑厚,气质也很粗犷的,颜色对比强烈,红和绿,黄和紫,基本用原色来画,画得很浑厚,有强烈的冲击力。所以我把‘缸鱼年画’当宝,我觉得‘缸鱼年画’是真正原生态的,把原生态抓住了,我觉得就把历史的根脉抓住了。”

  杨柳青木版年画被公推为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首。其中“缸鱼年画”因具有北方农耕社会的乡土气息,用色大胆,色彩艳丽等特点而成为了杨柳青年画中最独特的存在。

       85岁的王学勤老人,从小开始同父亲学习作画,十七八岁掌握全部绘画工艺,到现在已有70多年了。老人画作采用自刻自画自销的流水作业形式,老人刻板印刷后,他将印出轮廓的毛坯贴在一排排门扇似的活动画板上,画完画板的前后两面便掀过画下一扇,一条鱼要上十二道色,这也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十二道颜色绘制后一张缸鱼算基本完成,最后还要经过王学勤的修整、补色、晾晒才得以完成。要保持颜色鲜艳不掉色,要经过三道工序的加工,最多要进行60余遍染色,才能保证色彩持久。 

  王学勤说:“以前我一天便可以画四五张‘缸鱼’,现在一张画要用五六天,七八天的时间,现在岁数大了,脑力、体力也不听使唤了,时间长了,手就挺了。”

  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王学勤老人已经搬进了楼房,但老人依旧没有放弃画年画。一进到老人的家中,就会发现,除了卧室里睡觉的一张床,其他的每个地方,都放满了老人画画用的工具。旧瓶子盛颜料,废旧家具改成背板,枣刺做钉,玉米棒子做坠,别人扔的旧菜板子被他刻成年画印版。物尽其用,奇思妙想。这位节俭惯了的老人,却一点都不吝啬将自己“手艺”进行传承。 他说:“所有来我这里学习的,我都大力支持他们,用什么料,我这都有都有。不提价钱,绝不收一分钱。 

  如今,年画从年俗中渐渐退身出来,成为“非遗”。在乡间,实用性木版年画只剩下“缸鱼”和“灶王”几种。王学勤的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只有女儿依旧在画年画。女儿继承了传统技法,又加入新的元素,已然不是一个味道。所幸的是,王学勤时而会被北京、天津的大学邀请,去作讲座。而天津大学等部分高校,也开设了年画课程。都说年味儿在渐渐淡去,实际上,有些记忆越遥远越厚重。在一些人的眼里,年画或许不仅是年节的点缀,更是文化的传承,它展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民间社会,留存的是一个地方的风俗,沉淀的是几代人内心坚定的信仰,更是老百姓心中五颜六色的梦。 

原标题:西青“缸鱼”老人王学勤:留住最美的春节记忆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