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若浩瀚星辰,而古诗词便是这茫茫中最璀璨的一颗星。走进陈老师的诗词鉴赏课,我才真正看到这颗星耀眼的光芒。
伴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耳熟能详的诗,我在诗词鉴赏课上对诗仙李白有了新的认识。余光中评价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李白爱喝酒,更爱赏月。从“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到“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仿佛明月就是他的知己,他向它吐露心事,向它倾诉哀愁。明月是他情感的寄托。他也只好把酒言欢,借酒消愁。然而,他的诗歌又那样不同。从大胆的夸张到充满想象的比喻,他的诗句并未过分雕琢,却浑然天成。诗仙用情绪调动笔力,写下的是自我,更是众生。
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让我进入了李清照复杂的情感世界。李清照是一位富有家国情怀的女词人。是啊,李清照体会过繁华,也经历过流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海棠虽好,可风雨无情,花又怎会“依旧”呢?国破家亡之痛,颠沛流离之苦,于她而言,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似乎这些诗人都对“愁”有着深刻的理解。古往今来,多少文人贤士,面对一个“愁”字,畅所欲言,敞开心扉,创作了许多断肠绝句──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思乡之愁;李白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怀友之愁;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相思之愁;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忧国之愁……这些愁,有着不同的人生境界,需要我们在品读中勘破。诗词,就是世界,我们读诗,便是认识世界,了解人生。
在诗词鉴赏课上,不论是品味喜怒哀乐,抑或是“愁”,都饶有趣味,自然是欢喜比愁多。现代社会节奏快,有时候,不妨静下心来,读几首诗,让心中的几丝愁绪随诗人们笔下的春水向东流去。
这个暑假,作为西青区首届小作家培训班的学员,我收获良多,那是温润我一生的文学启蒙与思想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