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
||
西青区中北镇运河南岸有村名汪庄子。明初有汪姓来此定居,故名。说起这汪姓,其祖为唐越国公汪华,至今在南方民间有相当的影响。 汪华,原名汪世华,字国辅,一字英发,歙州歙县登源里(今属安徽绩溪)人。隋末率众割据歙州、宣州、杭州、饶州、睦洲、婺州等六州,建立吴国,自称吴王。在战乱中,其境内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武德四年,汪华审时度势,率土归唐。唐高祖李渊授予上柱国、越国公、歙州刺史、总管六州军政。贞观二年,奉唐太宗李世民诏进京,授予忠武大将军、参掌禁军大权。因其文治武功,后世帝王名臣对其多有推崇,唐玄宗、忽必烈、朱元璋、乾隆等曾对其表彰,岳飞、文天祥等曾写诗文赞叹,十几位皇帝奉其为“汪王”。而江南六州百姓更奉其为神,拜为“汪公大帝”“太阳菩萨”“太平之主”,建祠立庙七十余座,四时祭祀,千年不辍。至今,徽州最久远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祭祀汪华的庙会活动。 明初,汪华的后人汪名仲因戍边落户天津城西汪庄子。汪名仲的孙子汪瀛生子汪宦。汪瀛经营盐业发家,汪宦子承父业。汪宦虽然经商,但与其他商人的爱好不同,喜欢下棋,说“古神仙多喜棋,以其足忘世也。”汪家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有着很好的家风。 汪宦的长子汪来,字君复,又字伯阳,号北津,嘉靖二十年(1541)辛丑科进士。历任刑部山西司主事,出为陕西庆阳府知府,升任山西兵备副使。集有关庆阳的事迹诗文为《北地记》四卷。 汪来为官时,汪宦数次给汪来写信,告诉他“持身爱民之道”。汪来的母亲张氏也告诫他“守俸如泉,言当惧其流也”。 《天津卫志》说他:蒞官正大,志在忧国,抑豪纵培善良。居家不发私书,不接冠盖,以诗文自娱。 《天津县志》称其:来居官严毅,不避权贵,豪姓闻风敛迹,罢官日不妄通简牍。冠盖到门,键户不纳。日以诗文自娱。 可以说,以诗文自娱是汪来的重要爱好和精神追求。这也是对汪宦“持身爱民”家训的很好实践。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汪来才甘于“守俸如泉”,才敢于抑豪培良,才能够不接冠盖……才成为一个好官,成为一个好诗人。 《畿辅明诗存》收录汪来七律二首: 一 忆昔曾为北地守,边陲日日事干戈。 黄羊岭暮草花尽,白马川寒烽遂多。 月满关山悲戍笛,秋深瀚海听朝歌。 如今病卧遥相忆,万里苍茫起夕波。 二 直沽日月坐烟霏,篱槿门蓬生事微。 万里江帆秋水阔,—声渔笛夕阳归。 入云孤鹤上还下,出浪双凫鸣且飞。 最是野人多逸兴,西风吹破芰荷衣。 汪来去世后入祀密云名宦祠、天津乡贤祠。 可以说,汪来能如此是承袭了汪家持身爱民的良好家风。 |
||
|
||
相关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