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大营客”记忆】鞋匠李作春
来源:天津日报·聚焦西青 作者:尚耀武 编辑:扈树珍 日期:2019-03-22
内容提要:1902年,20岁的杨柳青人李文华怀揣去西域边陲谋生的梦想,与家乡伙伴一起踏上漫漫大营路,挑起货郎担去新疆当大营客。
前排左2李作春、左3李素芳、左4任希兰(李明萍供稿)
李作春与二儿子李明杰(左)、三儿子李明锐(右)家中合影(尚耀武摄)
团结鞋厂的女工们(李作春供稿)
让三接头皮鞋发响声的两块牛皮(尚耀武摄)
  

  

  父辈魂归故里

  长眠于伊水河畔

  1902年,20岁的杨柳青人李文华怀揣去西域边陲谋生的梦想,与家乡伙伴一起踏上漫漫大营路,挑起货郎担去新疆当大营客。

  多半年后,历经千难万苦的李文华来到伊犁宁远(伊宁)。在先期到达宁远的杨柳青人的帮衬下,李文华找到生存营生,去郊区菜园子种菜,开始新的生活。

  李文华在此期间,发现这里的土壤、水、气候太适合种菜了,天津学的种菜技术在这里真是有了用武之地。合适的土壤气候环境,成熟的种植技术,再有家乡运过来的各种优质菜籽,使李文华很快靠种菜站稳脚跟。不久,他娶了杨柳青人家的女儿孙氏,把家安在南门外,离阿依东街不远。婚后,李孙氏生两个女儿,李素珍、李素芳。又生四个儿子,李作祥、李作福、李作义、李作春。

  在全家人正安享平静生活时,厄运却悄悄走近他们。1934年,年仅4岁的李作春失去了母亲。

  李文华本想把妻子安葬于东梁上的“八省义园”,无奈八省义园已无空地可安葬,只能葬于花果山公墓了。

  蹋了半边天的家由李文华一人支撑着。俗话说“祸不单行”,八年后的1942年,积劳成疾的李文华也撒手人寰。

  那个年代,穷人家的坟墓前没有石碑可立,最多就是立个木板“签子”,上面用笔墨写上逝者的生卒年月日,姓名,与立碑者的关系。但年长日久字迹模糊,且多数木板碑(杨柳青人叫签子)就被人拔走当柴禾去了。时间长了坟头一平,上坟的墓主就再也找不到自家坟。

  老杨柳青人有办法,会把一块青砖磨光一面,研好中药白笈汁调上朱砂,用毛笔在青砖上把逝者的姓名、生卒时间书写上去,再用草纸包好。下葬时置于棺材盖前端,这样就能永远记住逝者的身份。

  可怜那个年代的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居然都没有照过一张像,让后人无法瞻仰先人的容颜。只能用“青砖红字”这样的方法来记住祖先。

  幼小学艺

  师满成婚喜结连理

  老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文华的两个女儿早早就出嫁了。大儿子李作祥也早就在汉人街的一家小中药铺当学徒学抓药,1945年去了迪化,后定居乌苏,再没有回伊犁。

  老二李作福跟一个从苏联回国的华侨学徒当裁缝。大约是在1946年,已经师满名成的李作福因为技术好被国民党军队抓去,让他到军队被服厂专做军服。几个月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藏在一辆开往迪化的“洋毛车”里逃脱了。直至解放后他才重返伊宁,依旧开裁缝铺,直至进入友好被服厂当师傅,一干就干到退休之年。

  老三李作义当了皮鞋匠,解放后成为伊宁市团结靴鞋厂制鞋师傅。

  四岁丧母,十二岁又失去父亲的李作春,在哥哥们的照料下,于伊宁区立第一完全小学(老三中南边位置,拆除了城堭庙建起的)读完了六年级,家人就让十三岁的他也开始学手艺了。

  伊宁市北门外一带(现天百,原伊犁饭店处)开有许多制鞋店铺。1944年夏,他跟皮鞋店的何掌柜学徒。半年后战乱暴发,鞋店关门。1945年秋局势平静后,他又改在皮鞋师傅赵维民处当学徒。两年后师满,他开始单干,当起皮鞋匠,在东大街范印九的醋酱房西边小院里租房干。

  1948年,李作春和几个皮鞋匠在北门外合租一小铺给人做皮鞋。一天,有一中年人来他这儿订做皮鞋,一来二往认识了这位顾客,他叫任佩生,人挺和气。一天晚上,和李作春同在东大街租房子住的杨柳青人王文洲走进他的房子。李作春感到奇怪,因为王文洲是开铺子卖颜料的,平时没有任何交往。叙话后方知,原来他是替任佩生家向李作春提亲来了。

  任佩生的大女儿任希兰已经十五岁,长得端庄漂亮,从小学得一手好女红。到任家求亲保媒的人不少,但都被拒绝了。没想到这任佩生却看上了李作春。

  任佩生先是通过做鞋聊天了解李作春,后又向熟人打听,得知李作春家境很不好,父母双亡,两个姐姐早已出嫁,大哥、二哥避战乱逃往乌鲁木齐,眼前只有三哥李作义,因贫穷而能干,既勤快手艺又好,没有喝酒赌赙劣迹。任佩生深深地喜欢上这个身材高大的杨柳青老乡,他不怕未来的女婿穷,看重的是人品。难怪任佩生亲自出马求王文洲前来保媒。

  李作春听后喜出望外,从没敢想娶媳妇的事,因为没有聘礼钱。他没有想到天降大喜,任家不要聘礼就把女儿嫁给他。

  说到这些经过,因为三儿子李明锐就在旁边,这近九十的老人多少也显得有些腼腆。我逗趣地问他:“你没在兴华楼摆酒席吗?”他说:“没有,哪有钱啊。”我说:“今天是冬至讲究吃饺子。”他说:“对,我们中午刚吃完,你要没吃中午饭现在给你热饺子吃。”我说:“我吃了饺子出的门。我想问问你,你让任希兰进门的那天给她吃饺子了吗?”他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我就和李作春老人聊起杨柳青人吃饺子的讲究。其中有一个就是新媳妇儿进门那天要吃饺子,这个讲究恐怕许多人都忘了。

  老杨柳青人在把新媳妇儿娶进门的第一顿饭必定要有饺子吃,不多,只有四个。但四个饺子四个味:酸、甜、苦、辣。馅子料材不限,只要分别有这四个味就行。意思是告诉新媳妇儿,从今天开始的生活不光是甜蜜的,还有辛酸和苦辣,要有思想准备。

  他说:“我真不知道这讲究。那会儿我19岁,任希兰15岁,家里又没有老人,也没有姐姐嫂子在身边操持婚事,娘家又不要聘礼,也就一切从简没有那么多讲究了。”

  1949年,李作春迎娶杨柳青人任佩生的大女儿任希兰为妻,住在东大街范印九的醋酱房西边小院里。夫妻二人和睦相处一生,共育有三女四男,分别取名为:明芝、明萍、明杰、明莉、明锐、明学、明江。

  跟党走互助合作路

  报效祖国

  李作春回忆说:“1954年前后,伊宁市开始在各行各业组建互助组,我们有十几个皮鞋师傅组成了伊宁市靴鞋生产第一组。 当时就在后滩路口王国恩的大院子里,租一大一小两间房的套间。大房子当工房,小房子堆放材料和成品半成品。40岁的马俊才师傅当组长,我当副组长,1955年改由我当组长。”

  1956年,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开始。区政府派来一个叫阿合买提江的维吾尔族共产党员来到伊宁市的靴鞋行业指导改造工作。阿合买提江和李作春年龄相仿,个头也差不多,能说简单的汉话,懂制鞋技术,人不错。

  因为李作春靴鞋第一生产组师傅的技术明显强于其他组,区政府就以一组为骨干,联合其它各组,组建伊宁市团结靴鞋合作社,阿合买提江任社长,李作春任副社长。

  阿合买提江对李作春很器重,认为他对工作认真、踏实、负责任、对党忠诚,就重点培养帮助他。1958年,李作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至今已是60年党龄的老党员。

  李作春后来出任团结靴鞋厂的党支部书记,1971年调往伊宁市光明帽子厂出任党支部书记。

  1958年,伊宁市团结靴鞋合作社刚一成立,州上就下达生产12000双皮鞋,出口到苏联的外贸任务。州皮革厂的任务是8000双。

  当时州外贸局局长叫车长春,负责皮鞋出口业务的干部叫马金才。他们把李作春叫去安排生产任务。任务很重,因为要按时还要保质完成12000双对苏出口皮鞋的任务。

  李作春回到厂子里一动员,立即引起强烈反响,大家都很高兴。那时候正提倡“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他们很快就动员起材料采购部门、技术图样组、木工鞋楦组、裁剪制鞋组、质量验收组、产品包装组、库房保管组、安全保卫组各部门,紧急布置任务。最后的结果不用说,他们圆满地完成了12000双皮鞋外贸出口任务。

  在说到1958年加工完成对苏联外贸出口的12000双三接头皮鞋时,李作春老人对式样设计师刘德兴赞誉有加。他说咱们伊犁本地人穿的三接头皮鞋有两种基本式样,一种是少数民族穿的,鞋尖显宽扁,汉族人穿的鞋头显尖圆。那么苏联人喜欢什么样的呢?我们得要设计出各种不同式样以供苏方选择。刘德兴师傅的设计图不知画了多少次,修改了多少遍。在征求本地一些俄罗斯人的意见后,他确定几套图纸,由外贸部门与苏方联系。这就保证了我们的生产加工从一开始就有好的开端。

  在外人看来刘德兴个性太肉,但他为人正直,工作认真。另外一个就是,当时苏方对鞋的验收是随机抽验,只要在抽查中有一双不合格那么就全部退货。我们必须从原材料的购买,下料裁剪、缝帮上底,撑楦定型严把质量关,一道工序都不敢出纰漏。我们自己的检验也很严。最后外贸任务全部过关完成。

  当时也有自检留下来的所谓不合格产品,就成出口转内销了。百姓都知道“出口转内销”的产品比商店卖的正品货质量还好,而且没有“票儿”你是买不到的。

  李作春又说,厂子里有一对夫妻,丈夫是富子芳。富子芳是帮子工,就是缝制鞋帮子的。裁剪师傅按图样把每双鞋帮不同部位的面料裁剪下来后,再由富师傅等人拼接缝合成完整的鞋帮。因为鞋的式样不同,每一种鞋鞋帮所用皮子块数就不同,所以用时和难度也不同。比如,富师傅一天能完成50双三接头皮鞋鞋帮的拼接缝合任务,效率比一般师傅高30%-40%。

  说趣事讲故事

  父子俩真搭档

  李作春老人说,他们当时出口任务做的都是“三接头”皮鞋,维吾尔族人也特别喜欢这种样子,维语叫“西布力提”,鞋腰高一点的皮鞋叫巴丁科。他还说,三接头皮鞋的鞋底走起路来咯吱响,是因为鞋底里有薄木板,一两毫米厚,全是柳木材料,韧性好。在牛皮底皮上放两层树皮板,树皮板上再衬一层薄皮子。这鞋穿上过一段时间就不响了,树皮板会紧紧地和牛皮粘贴在一起。有人专门订制有响声的皮鞋,就要特制,薄衬皮下不放树皮板,而是在前脚掌部位放两块小于脚掌的薄薄的牛皮的面皮,面皮的光面相对而放,它们始终不会粘贴在一起,始终有空隙,这样做的皮鞋就会一走一咯吱响,一直地响。

  1971年,李作春被调往伊宁市光明帽子厂任书记。帽子厂一年四季有三季做皮帽子,一个季节做单帽子。单帽子主要是解放帽也叫干部帽,还有一部分师傅专做民族小花帽。维吾尔人喜欢一种叫“库拉克其”的皮棉帽子,因为有护耳短毛。还有一种专供牧区哈萨克族人的,叫‘吐马克’的长毛皮帽子,两边帽耳大,脑后还有一扇皮毛,护着后脖颈子。

  过去牧区的哈萨克人冬天戴的吐马克一般是狐狸皮做的,毛长、蓬松、柔软,也有用狼皮做的。

  现在冬天天气没那么冷了,牧区都有了安居房,冬天骑马外出的人少了,戴老式吐马克的人已很难见到。

  李作春到厂子后观察一段时间,发现皮帽子的制作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生产能力低。他们消化不了每年由自治区下达的一万张干羊皮指标。当时帽子厂就在喀什街五巷48号院子里,生产所产生的污水没地方排。

  李作春感到当务之急是要解决排污问题,只要一熟皮子就要排废水。这废水污染性很大,不可能长时间往巷子里的小渠沟里排啊。他和厂长一商量,马上决定找地方去。他们选中了造纸厂西边紧靠伊犁河边农四师供给队的一块荒坡地,市上很支持,用地手续办好后熟皮车间很快就搬了过去。

  一个矛盾解决后,又一个更大的矛盾摆在面前。产品质量低劣,产量上不去。李作春向熟皮制革的技术员详细了解制革工艺全流程、技术标准要求及所需化工材料。师傅告诉李作春,这制革必须要保证一天24小时供应48度热水,而且需要很多种化工材料、机器设备,这些条件都没有,一直在因陋就简土法生产,质量怎么好,产量怎么高。如果想出质量、上产量,必须重建一条生产线,还要派人外出培训。

  师傅们提出一系列合理化建议,李作春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帽子厂的前景。他和厂长认真研究后拿出计划,报市生产领导小组,要求贷款,新建熟皮子车间。市上很快批准他们的计划。培训人员派出去了,银行贷款也到了。很快水、电、路通了,皮革车间工房盖起,一台一吨的锅炉安装起来,新购置来的烫酸机、烘干机,粗剪机、细剪机,安装调试好,浸泡池、排污水管一应基础设施都配套建成,所需各种化工原料也备齐了。外出培训人员回来后,反复试生产,生产烫酸皮的耗时用工,烫酸皮底板的柔软度、皮毛的色泽、亮度、手感都达到预期设想。全厂上下一片欢腾,生产的烫酸皮在伊犁很快成为抢手货。

  产品质量有了名气,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上级下拨的一万张干羊皮指标被轻松地消化。工人的收入提高了,亏损企业扭亏为盈。

  1988年李作春老人退休,开始了悠闲养老的新生活。

  说起岳父母一家,李作春老人颇有点自豪。他说过去的人忌讳直呼人名,一般都称呼“字”,如安文忠,字荩臣。外人称岳父为佩生,佩生就是他的‘字’。因为没有人直呼其名,也就无人知道他的名字了。

  

原标题:传承赶大营文化 弘扬赶大营精神 ──“大营客”记忆 鞋匠李作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