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经济 |
|
||
|
||
“要重视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注重解决小农户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把他们引入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 近年来,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西青区紧紧围绕全区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引导农民组建了一批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市场化竞争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多措并举 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设 自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区农经委在典型示范、规范化建设、法律宣传、业务培训和政策支持等方面下功夫,使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快速建设阶段。截至目前,全区已组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18家,入社社员7417户,辐射带动农户20301户,其中,市级合作社22家,包括市级示范社5家,国家级示范社2家。 抓典型示范。按照市农委制定的《天津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标准化建设指南》,区农经委指导曙光沙窝萝卜等10余家合作社搞好标准化建设,使他们基本达到了“四有”到位(有公章、牌子、办公设施和办公场所)、“两会”健全、章程完善、制度健全、财务管理规范、档案完整、社员账户齐全、服务“四统一”、盈余返还的标准。同时,大力开展市级示范社创建活动。按照市级示范合作社“六有”标准,采取“一对一”的办法,指导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扩大规模,完善内部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盈余分配机制,强化服务设施建设,使该社成为“可看、可学、可比”市级首批示范社和国家级示范社。 作为市级首批示范社和国家级示范社,天津市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在建社初期就意识到打造品牌的重要性,社里多次派专人到静海县志办公室、天津市档案馆和图书馆查找并获得了宝贵的历史资料,编写出《沙窝萝卜百年发展史》,为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在生产管理上,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着眼于产品本身,针对沙窝萝卜产量低、效益少、供期短的不足,召集社员针对产品缺陷各个击破。在社员们的努力下,反季节沙窝萝卜得以成功种植,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延长了鲜品上市期,获得了巨大的生产效益。此外,针对社员们过去较为分散、简易的种植条件,合作社理事会充分利用各项支农政策,在先期整合的土地上,建成了380栋沙窝萝卜新型节能温室标准化基地,并先后投资购置了9辆运输车及办公设施,维修了2050平方米冷藏保鲜库,建立了农资服务部,使合作社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能力大大提高。 随着合作社产量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如何将大量、优质的沙窝萝卜销售出去,逐渐摆上了理事会的议事日程。经过理事会认真研究,认为通过多年来与城市社区菜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对接等传统销售模式,沙窝萝卜在本地已经是家喻户晓,如果要让沙窝萝卜走向全国,就要充分利用网上销售这个新兴的销售模式。于是,合作社投资开通了“沙窝萝卜”中文实名双模网站,当年就实现了销量大幅提升。合作社还先后与淘宝、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多家知名网站合作,通过搭建电商平台开展网上销售,解决了产品与消费者“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把农民生产的新鲜萝卜,及时、方便、快捷地销售到了全国各地,使“沙窝萝卜”的知名度不断提升。据统计,仅2017年度,网络平台销售量278万斤,销售收入1115万元。销售量比上年增加30万斤,销售收入增加了125万元。 抓规范推动。区农经委在组织有关合作社参加市里举办的培训班的基础上,按照市农委提出的“培育一个、示范一批、带动一片”工作要求,多次组织规范化建设经验交流会。通过相互交流,现场观摩,使合作社负责人增强了依法办社的意识,进一步提高了规范化建设的水平,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搞好产品推介服务。每年,区农经委都会组织有关专业合作社,分别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农超(校)对接洽谈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香港亚洲农产品展览会、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宣传展示合作社产品,既提升了品牌,也开拓了市场。曙光沙窝萝卜合作社曾多次获得交易会“金奖”,为西青区乃至天津市争了光,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品牌形象。 另外,区农经委还利用各种机会,对新组建的合作社理事会成员广泛宣传法律知识,把法律、政策、规范化建设、财务管理、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等作为培训内容,每年对街镇辅导员、合作社理事长、财务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培育出了一批守法律、懂管理、会经营的合作社带头人。 精心培育 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格局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西青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形成了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特色产业为依托,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民收入为目标的发展格局。 在办社方式上形成了多元化参与、多渠道发展的态势。一是依托龙头企业型。这种办社形式能够很好地利用龙头企业在技术、资金、贮藏、加工、销售等方面的优势,发展壮大合作社。二是村委会领办型。这种组建形式可以借助村组织的社会关系和集体资产、资源优势创造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辛口镇大部分村集体都建有合作社。三是以种养殖大户、农村能人带动型。主要是以能人为核心,依托能人的管理经验及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进行带动、联络若干同业农户,组成紧密型的合作制服务经营组织。这类合作社占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的绝大多数。 从服务领域逐步向销售领域延伸和拓展。建社比较早的合作社,随着销售市场的不断开发,合作社的服务内容已由建社初期的农业投入品的统购分销、技术培训、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推广向收购代销社员产品服务发展。近年来,全区有13家合作社开展了直供直销业务,直供直销范围涉及本区和市内六区40个社区,开设直销门店或流动销售点28个,门店总面积1410平方米,共覆盖消费人群41.5万人。同时与超市、机关、学校、企事业等82个单位建立了农产品直销关系,初步建立起“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销售新网络。 以产业为依托,经营内容逐步呈现专业化、标准化。在已建立的专业合作社中,绝大多数是围绕区内的主导特色产业建立发展起来的。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申请农产品质量认证、品牌注册等专业合作社的运作,进一步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了特色产业的档次,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目前,区内部分合作社制订了各类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41家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家获得绿色产品认证,2家获得有机产品认证。 合作社经营者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销售市场得到进一步拓展。目前,全区合作社已注册登记和授权使用的商标50个。部分合作社拥有品牌后不断加大品牌推介力度,进一步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拓宽了销售渠道,促进了产品销售。曙光沙窝萝卜专业合作社,多年来利用农交会、绿博会、一村一品交易会积极推介其产品,并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其产品,使沙窝萝卜销售市场由京津冀地区辐射到东北、西北、华东和华南等地区的部分省市,靠品牌和信誉成功实现了合作社与超市的农超对接。 促进了“一村一品”的发展,统一组织销售给入社社员带来了实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使农民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和流通的全过程,既发挥了家庭经营制度的优点,又克服了家庭经营规模小、与市场脱节等不足。通过合作社的带动,促进农民调整结构,“一村一品”专业村正在形成。目前,全区有3个村被评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走上了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道路,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谋划 开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篇章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西青区的蓬勃发展,确确实实让许多农民尝到了甜头。下一步,西青区还将因势利导,开拓思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振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举措。 把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纳入各级政府支持合作社发展的议事日程。西青区将采取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引进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鼓励科研专家到合作社开展帮扶活动,积极争取一定数量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等优秀高校毕业生到有条件的合作社任职,多种渠道解决合作社人才紧缺的问题,使人才能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区政府有关部门牵线搭桥,将相关科研单位的成熟科研成果与农业合作社急需吸收的先进技术需要密切联系起来,积极组织全体参与成员进行专业性培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专业技术水平;组织优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举办技术研讨会,加强管理、培训等经验交流,促进各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相互学习,提升社员总体素养。 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区政府有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公共资源倾斜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物质发展基础;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人力资源扶持,强化对农民合作社的宣传,加大政策法规培训力度,提升农民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 加大对合作社的贷款扶持力度。区政府力争把信用度高、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合作社纳入政府信贷担保和贴息范围,创造性地尝试“投资公司担保、政府反担保、合作社生产设施抵押”的融资贷款新模式,切实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融资难的问题。 为合作社发展创造宽松环境。计划由区农业农村委(原区农经委)牵头,建立由财政、市场监管、税务、科技、水务、人社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联席会议,部门间相互沟通信息,解决问题,为合作社提供财务指导、农技支持、市场信息等方面服务,形成合作社管理服务新格局,助力合作社发展壮大,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
||
|
||
相关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