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决不放弃 破茧成蝶
来源:聚焦西青 作者:朱明静 编辑:韩璐 日期:2017-07-07
 朱明静在创作 

  在我刚刚学会说话,刚刚对周围奇妙的声音充满好奇的时候,声音渐渐地消失了。虽然,我的嘴动,妈妈知道我说了什么;妈妈的嘴动,我也知道妈妈说了什么,可是,为什么大家都没有了那么好听的声音呢?没有了声音是很不方便的,为什么大家都不觉得呢?

  我那时的不幸在于不知自己的不幸。

  后来,爸爸带我到康复中心配了助听器,啊,原来世间的声音并没消失,是我失去了听力。

  我如饥似渴地倾听着。

  当我听到奚落的声音时,才明白我常常看到的轻蔑的眼神代表着什么。

  “小哑巴”。他们这样叫我,是因为我把“饼干”说成“敏丹”吗?

  随着声音的归来,我发现,原来我并没有那么多朋友,那些凑过来的嬉笑的脸,原来是在伤害我。我开始回想,我的尊严从什么时候开始被践踏着。

  我开始变了,不愿意出门,常常是独自一人在家里为布娃娃梳头、扎小辫儿、做衣服,画画儿、写字、看电视。爸爸开始留家庭作业,到我八岁入学前,我的十六开作业本已是厚厚的一摞,手指也磨出了茧子。

  入学后,老师夸我的字漂亮,让我负责班里的黑板报,我高兴极了。

  期末,课堂,同学们都举着手看我,下课后,一位同学对我说:“你被评上三好学生了。”可发小红本时却没有我的。回到家,我哭了,指着自己的耳朵对爸爸说:“我这里没有,小红本没有我的。”

  爸爸笑了,怪怪的,我始终忘不了爸爸的那个笑。

  后来,我得到妈妈的奖励,因为学校募捐时我捐得最多,老师表扬了我,妈妈奖励我10元钱。

  三年级时,爸爸请了家教,我开始学画。可惜,只学了两个暑假,爸爸说老师太辛苦了,就让我自己练习。

  五年级,爸爸办了一份《家庭报》,他把报刊上的文章剪贴在16开纸上,装订成册,最后几页是白纸,那是我发表文章的地方。

  进入中学后,姐姐到外地读大学,开始写家信,爸爸便在电脑上做了一个文件夹,名曰《朱氏家书》,收录了我们给爸爸的信和爸爸给我们的信。每封信都编了号。那些家书记录了我们思想的成长历程,是我一生的财富。

  2006年,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爱情一百度》(出版时更名为《珍惜·爱》)在三位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了初稿。那时,爸爸知道我写了很多东西,担心没处发表会打击我的积极性,便提议说:“开个博客吧。”于是,我有了自己的博客《幸福猪猪的快乐小窝》。从此,来自网友的赞扬,进一步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

  初中毕业后,学校安排我读中专,我没去,在家呆了一年,完成了《珍惜·爱》的最后修改,为我的初中生活画上了句号。随后,我考取了天津市聋人学校。

  在聋校读高中的四年,经历了锥心泣血。在正常学校,我是聋人,被欺侮;在聋校,因为我来自正常学校,被视为正常人,同样被欺侮。我的心无所归属。几个月后,妈妈在河北区租房陪读。直到大学毕业,妈妈一直租房陪了我八年。

  2012年,我考取了天津理工大学,同时完成了纪念高中生活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破茧成蝶》。这部书后来入选了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项目。

  天津理工大学,我的梦想起航的地方。心里充满了期待。妈妈送我入学的那天,出差在外地的爸爸发来短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告诉爸爸:“爸爸的嘱咐,老儿一生都会记得。”

  大学,天高地阔,是自由飞翔的地方。脚踏理工的土地,我坚定地告诉自己:告别过去的自己,精彩出新的自己。我给自己四年的大学生活定下了三个目标。

  学业,不争第一,要做到最好。第一学期,我拿到了新生奖学金一等奖、人民奖学金一等奖,然后是人民奖学金三等奖,再后来,我两次让出名额。在英国游学期间,我为今后的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文化传承。

  公益,要生动活泼吸引学生,要扎实有效回馈社会。“星沙龙”手语社,一条颠簸的小船,驶向各大学院校,开办手语培训班,组织各所院校展开“手语为桥,听人为岸,共建和谐校园”日常手语推广巡讲活动。去香港、韩国考察志愿者活动,开创《聋工梦》MV,参与天津手语联盟举办的“聋健共筑中国梦”万人手语歌爱心系列活动并担任手语主持。残疾人日宣传活动用于舞台搭建和音响设备的经费3000元,我从自己的励志奖金中捐出2000元。

  我的第三个目标是在大四的上学期完成的。2016年2月6日,除夕,敲完纪念大学生活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太阳花》的最后一个字,顿时泪流满面。小学、中学、大学,十七年的学生生活,还有半年就要走向社会,一万个憧憬和一万个不舍,五味杂陈。

  经历了那么多苦辣酸甜后,我已经不需要嘱咐自己:“即使有一万个理由要哭,也要学会微笑”,我只需要每天看一看太阳升起的地方。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