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新闻 >> 综合
书香是家风的文化基因
来源:聚焦西青 作者:关增社 编辑:韩璐 日期:2017-07-07

  古时,那些子孙贤达、功业卓著的名门,无不与其良好家风的传承息息相关。而书香是家风的文化基因,是传家之宝。千年历史文化古镇杨柳青走出的翰林刘学谦,重视教育,重视读书学习,其子孙大多学有所成。刘学谦本人工于书法,其子孙的书法也都非常好。二儿子刘毓瑶,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好金石碑学,书法篆刻享有盛名。四儿子刘毓珙,毕业于京师大学堂译学馆,精通外文,曾任职于清末外务部、民初外交部,是清末民初的外交要员。刘学谦的孙辈也多为学者。孙子刘迺桐是中国著名桥梁设计工程师,刘迺祟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是著名的中国戏曲研究专家。孙女刘迺和,辅仁大学史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北师大校长专职秘书。孙子刘迺中毕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是著名书法家、篆刻家、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

  当代,一些家庭和睦、事业有成的人士,无一不是爱读书学习的文化人。习近平就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他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方式。他留给陕北梁家河村老乡们的印象之一就是“爱读书”,乡亲们记得他“带一箱子书下乡”,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几十年后,已是总书记的习近平依然提倡和鼓励大家读书。习近平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曾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要求大家“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乐学。”

  读书,今天在中国再次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国家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号召、倡导全民阅读,并郑重提出“创建书香社会”。周恩来总理也曾倡导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呼吁国人养爱国之心。两位总理在不同年代倡导国人读书,可见读书的重要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读书,不仅增智,而且养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道理,古今中外周所皆知。

  但今天,我们读书确实出了问题。如不读书、少读书、浅读书、功利性读书、应考试读书、娱乐性读书、读坏书等。有资料显示,在去年一次面向全国“今天你读书了吗?”的问卷调查中,有77%的被访者选择了“没有”。据统计,中国人年均读书4.3本,而日本人阅读量是我们的10倍之多,犹太人阅读量则是64本,位列世界第一!反差如此之大,着实令人担忧。习近平曾在中央党校一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指出:“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的状况不容乐观,归结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追求享乐、玩物丧志,不好读书;二是热衷应酬、忙于事务,不勤读书;三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不善读书;四是学而不思、知行不一,学用脱节。”

  目前,社会上许多人已经不读书,或者不读好书了,尤其是青少年基本不读书、不写字,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年轻人喜欢看电视,更多的是喜欢整天抱着手机泡在网上,就连大学生也是这样,他们喜欢从网上下载,在网上浏览,用微信转发,而不愿意从读书做起。其实我们整天接触的电视、互联网包括报纸,这些都是媒体,媒体向人们提供的大多是信息,信息是有时效性的,而读书才是文化建设,万万不可用看信息来替代读书,用媒体建设代替文化建设!

  书香传家。英国学者培根说:“不读书的家庭,就是精神上残缺的家庭。”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值得注意的是,读书可以塑造和改变家风,但一定要读好书。读好书才能开卷有益,才能给人智慧,令人富有理性、知书达理;读坏书则玷污心灵、使人堕落。只有真正把“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引领家人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才能在家庭中营造出浓厚的书香氛围,才能形成家风传承下去。

  好学的家风涵养上进之德。“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历代家训都特别重视读书的明理益能、振家出仕的价值,所谓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仕而学则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勤于学、敏于思,坚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同时,他还指出,好学才能上进。而兴这个学习之风,就必须从好学的家风培育起、熏染起、浓郁起。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