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走近西青名人——韩慕侠篇之十五· 韩慕侠倡建怎样的武备学堂
来源:今晚西青 作者:朱国成(编写) 编辑:王瑞 日期:2014-12-16

  韩慕侠携资走天下,拜师会友后,回归故里时,父亲已过世,家中只有八旬老母亲,心中难免悲痛。

  韩成为武术名家之后要干什么呢?久积心中的夙愿时时鼓动着他。

  韩从小就立志做一名爱国爱民的英雄豪杰,面对当政的腐败、没落和世界列强对中国的虎视眈眈,深感国运难测。于是他决心在强种强国方面做出一番成就。

  他主张强国必须强兵,强兵必须用形意拳训练军队和国民。用形意拳来培养一支具有技击格斗之术的当代“岳家军”。

  形意拳源于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的岳家拳。此拳精于技击,招数简单,却威力无比,可伸手见高低,分输赢,最适合集体冲锋格斗。因此,韩慕侠产生了在国民和军队中推广形意拳的设想。他经过深入研究,并察访了当时淮军和新陆军的训练情况,对传统的形意拳术、刀术、枪术进行了简化和创新。使之更适合军队近战中的冲锋格斗。

  韩的想法得到张占魁和李存义的支持。师徒商议后,便上谏直隶总督陈夔龙,请求由清政府建武备学堂,训练军队。陈为韩的爱国之志所感动,接见了韩。但因建武备学堂需要大量、艰难的协调工作,作为直隶总督的陈夔龙一时难于办到,经商议,批准在天津先办一个武士会之类的民间团体。

  韩慕侠的设想实际上胎死腹中。

  民国六年(1917年)正月十二日,韩过生日时,曹锟、冯国璋及天津各界名流都驱车前往祝寿。在与冯国璋的接触中,韩慕侠心生好感,对其寄予厚望。于是,他于1919年上《万言书》给当时的代总统冯国璋。

  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于是他先从分析当时国际形势写起:

  “冯大总统台鉴:

  向仰光霁,时申饮慕,企德怀风,惟日久矣。今仅以委质之愚诚以近渎左右。窃尝怪欧战告终以来,当此和平会开幕之际,而美国以和平首倡之国,反大扩海军军备。其他如英法各国,亦未尝稍减其武事。至日本更日孳孳于军备,若有不足者。似此世界所谓和平直梦想耳。和平既不可期于今日,战事定见于将来,欧洲虽终于战,亚洲将陷于争。弱肉强食早为天演,强权公理已成公例,以中国之危弱,能与人旋持于战争乎?苟不速谋自强之道,犹事纷攘不已,难免分灭之祸矣。欲强中国策,当出于清内乱,除个人权利之争,共为同舟之济。然后协力对外,庶国可强。然著此奇功,必先求根本之计。根本之计,要在造就武备人才,培养后进。人才已足,然后振兴军备,军备已缮,其他事业自相形而作,中国自因而强也。但人才之造就,须设立武备学校。学校广立,人才自应不贫于求。侠也不才,尝以此为怀。”

  为了表示赤诚的心,他在最后写道:

  “侠虽武夫,颇明大义,不有所恃,焉敢大言以欺我公。如公以侠言有可采,倡立武士学校,侠甘愿竭其绵薄以效公命。至谋衣食之计,求升斗之禄,侠虽贫寒,非所志也。前者王公芝祥、陈公光远、吴公光新,曾以函招,许以位置,皆谢而不就,盖因志不同也。晚食当肉,颇安温饱,日与二三知己往来研究拳术,颇快意志诚……”

  天津武备学堂,又称北洋武备学堂、陆军武备学堂,为中国第一所陆军学堂。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正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仿照西洋军事学院所创立,至1919年,韩慕侠何以还有此一谏呢?韩慕侠所倡建的是怎样的武备学堂呢?

  关键在办学方向上。

  天津武备学堂以造就将材为宗旨,军事教习多聘用德国退役军官,首期百余学员,系从淮军中选拔的“精健聪颖”弁兵。学堂初设步、马、炮、工程四科,1890年后增设铁路科。课程设置分学、术两科,学科教授中国经史、天文、舆地、格致、测绘、算学、化学、战法、兵器等;术科教授马、步、炮队操演阵式,枪炮技艺和营垒工程等。意在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学制1年。学堂取德国教学法,注重实际演练和考核。每日教习以德语授课,学生靠翻译听讲。隔三五日到军营一次,演练筑垒、操炮技术和步、马、炮、工各队攻守战法,检验所学军事知识。精神教育内容陈旧,每日摘“古训”于黑板,令学生背诵,以激发“忠义”之心。考试制度严格,每逢月考、季考,李鸿章或派司道大员前往监考,或亲往检验甄拔。毕业考试成绩合格者派回本营,量才任用,不合格者留堂补学。1889年,曾派段祺瑞、商德全等5名学生赴德国留学。毕业学生多数成为各省新军骨干。其中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吴佩孚等,后成为北洋军阀首领。

  韩慕侠的建议,正是对上述情况进行详细考察后提出的。

  韩慕侠所倡建的武备学堂,不是培养将才的,而是培养士兵的,此建议,以当时中国的国力确实很难办到,更何况当时的北京政府,正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段祺瑞、曹锟等“你方唱罢我登场”,疯狂争夺权位的时候,谁能顾及建什么培养士兵的武备学堂呢?

  《万言书》呈上之后,犹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

分享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