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 : 西青信息港 >> 生活 >> 鉴赏 |
|
||
怀庆药栈是革命联络处 20多岁时的霍元甲来到天津北门外竹竿巷,帮好友农劲荪经营怀庆药栈。也就是在这一年,霍元甲接触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孙中山大霍元甲两岁,年轻时学医,后在广州、澳门行医。在国势日衰,中日战争一触即发之际,忧国忧民的孙中山希望通过提合理化建议,用改良的办法来拯救中国,从南国跑到天津上书李鸿章。上书的主要内容是建议清政府“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结果遭到李鸿章的拒绝。孙中山看清了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的嘴脸,从此立志革命,组织“兴中会”,决心推翻清朝政府的统治。 1895年10月,孙中山利用“兴中会”的力量在广州筹备武装起义,结果失败,被迫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间,孙中山在留日学生中大力宣传革命思想,在那里认识了农劲荪。 农劲荪本来就有反清思想,成为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最坚强者之一。 农劲荪本不姓农,姓许名农,字劲荪,生于1862年元月15日,大霍元甲6岁。农劲荪祖籍河北,但他一直说祖籍是安徽宣城。 许农出生在清代官僚家庭,其父在湖北做官。少年时的许农家教甚严,父亲专门为他和弟弟请一位名师做家塾。不成想这位塾师是一位隐藏很深的太平天国将领。塾师会武术,于教文之余也教武。塾师有严重反清思想,最崇拜的历史人物是岳飞,常以岳飞的《满江红》诗激励许农。许农深受影响。 许农长大后去日本留学,接触更多具有反清思想寻求救国道路的革命志士,其中就有领袖人物孙中山。农劲荪很快加入了孙中山的革命秘密组织。留学归国后,孙中山把许农安插在天津。因天津是北京的门户,离皇城不远,信息通达便利,把许农这颗棋子布在天津非常重要。许农还有一个任务是,联络爱国志士、武林英豪,为革命积蓄力量。 鉴于革命尚处秘密阶段,危险性很大,一旦败露,会株连家庭和全族。许农从此隐姓埋名,改姓农名竹,字劲荪,对外宣称祖籍是安徽宣城,祖上一直在做药材生意。从那时起,他就与家中彻底断绝关系。 据农劲荪之子农彼得先生说,父亲在天津开设怀庆药栈的本钱是爷爷提供的,算是给父亲设了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从此父子断绝了关系。 从那以后,天津怀庆药栈便成了孙中山的革命联络处,孙中山、宋教仁、陈其美等革命党人都来过这里。怀庆药栈也常为革命活动提供经费。 霍元甲就是进入了这样一个环境,等于进入了当时中国思想最先进的一个领域。霍元甲之所以由一介武夫很快成长为具有先进思想的爱国武术家,与他进入怀庆药栈有密切关系。 “革命大本营” 农劲荪借开办“怀庆药栈”之名,常年走南闯北,以赴各地采购药材为掩护,广结武术名家与帮会,为推翻满清统治作准备。农彼得说,与父亲感情最深的唯有霍元甲和东北的马干臣。在怀庆药栈,先父礼霍公为上宾,乃生死之交。 在漫长的岁月里,农劲荪与同盟会骨干的联系是秘密而又频繁的。在此过程中,霍元甲深受影响。在这些同盟会骨干中,有一人叫陈其美。 陈其美(1878-1916),浙江湖州人,字英士。 陈其美留学日本东京警监学校,是年冬加入中国同盟会。后来奉命回国,往来于浙江及京津等地联络党人。此间与农劲荪接触频繁。1909年(宣统元年),陈其美在上海创办《中国公报》、《民声丛报》,宣传革命。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幕后大力支持者便有陈其美。陈其美曾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那是为腐朽的清朝政府服务的,精武会要在上海滩培育革命力量,并希望能在“十年内训练出千万名既有强健体魄,又有军事技能的青年,以适应大规模革命运动和改良军事的需要。”然而,精武会成立仅月余,形势突变,精武创始人霍元甲遇害。后来,陈其美也遭反动势力暗杀,这一愿望终未能实现。如果没有这些突然变故,精武会也许就真的成为革命大本营了。 精武体育会成立之初,首届会长是农劲荪。是时,精武会中已经有不少同盟会成员,如陈铁笙。在陈其美发动武装起义攻打上海南市制造局(江南造船厂前身)时,精武会成员已经开始冲锋陷阵了。 霍元甲遇害后,农劲荪痛失知己,悲伤欲绝。为霍公开完追悼会,农劲荪接到孙中山的命令,立刻离开精武会,去完成一项更为重要的任务。农劲荪北上,绕道天津小南河,亲自去霍家慰问。霍元甲之父霍恩第又亲送农劲荪到天津卫,使农劲荪万分感动。 精武会遭受多次打击和变化后,后来的主持人担心精武会夭折,便远离政治,只追求习武健身了。 霍元甲与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与精武会有不解之缘。 霍元甲在上海创办精武会时,背后就有孙中山和陈其美的支持。据农劲荪之子农彼得给霍元甲之孙霍文亭来的信中说,精武会成立之初,霍元甲是技击部主任,农劲荪是精武会第一任会长,而孙中山是第一任名誉会长。因当时还属清朝末年,孙中山不宜过于暴露,就没公布。 霍元甲遇害后,农劲荪接受孙中山布置的新任务,不得不暂时离开精武会,第二任会长由工商界精英袁恒之担任。 在上海精武会成立六周年之际,第一批高级学员举行毕业典礼,在十六铺新舞台召开运动会,孙中山先生到会祝贺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孙中山说,“技击有益于身体,且科学昌明。长枪大炮必有失恃之日,国人不可不重视国术,短兵相接时,技击之能尤为重要。” 上海精武体育总会在成立十周年庆典时,特意出版了正史《精武本纪》。值得庆贺的是,孙中山先生为精武体育会题写了贺词“尚武精神”,并为《精武本纪》作了序文。 孙中山先生在序文中指出:……社会个人积弱日甚,不知最后五分钟之决胜常在面前五尺地短兵相接之时,技击术与枪炮飞机有同等作用……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于生存……孟子曰,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此皆为不知自卫者警也。精武体育会成立十年,其成绩甚多,识者称为体魄修养术,专门研究之学会……从来体育之技击术为务于强种保国有莫大之关系。推而言之,则吾民族所以致力于世界平和之一基础…… 很明显,孙中山先生之所以提倡“尚武精神”,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是那个时代的迫切需要。在这一点上,霍元甲与孙中山的看法完全一致。霍元甲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华民族饱受列强凌辱,国家任人宰割的时代。鸦片战争,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略中国,一次又一次的战败,一次又一次地割地赔款,使中国人民受尽了屈辱。霍元甲和许多仁人志士的爱国情绪就是在屈辱中逐渐萌生并培养起来的。霍元甲虽然自身十分强大,身怀绝技,但他明白,整个国家是虚弱的,整个民族是虚弱的,从国力到身体都虚弱。列强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虽饱含侮辱,但的确是事实,身在东亚的中国人的确就是个病夫,那么无自卫能力,那么不堪一击。要想强大起来,要想能抵御外来侵略,那时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摘掉“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而这正是霍元甲所能够做到的,他就是要将自己所能传授给别人。试想,中国那时如果能有万万个霍元甲,中国的抵御和征战能力又将如何!所以,就出现了霍元甲打破“霍家武功不传外姓”的家规,出现了霍家“迷踪艺”在上海精武会亮相的壮举。 霍元甲早就用实际行动呐喊出“尚武精神”!他是多么希望国人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啊!他是多么希望人人都崇尚武术啊! 孙中山审时度势,总结得十分及时,他用他的文笔,用他的崇高威望,提倡“尚武精神”,劝导国人学习武术,一方面是为了人人都能强健身体,另一方面是为了人人都能保家卫国。 由于孙中山十分关注精武会,并用他伟人的影响力去号召国人,才使国人更加热爱精武会,更加崇尚“尚武精神”,因此,精武体育会的事业从此更加蓬勃向上。 |
||
相关新闻 |
|
|